《题赵西里诗卷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7 08:44:57意思解释
题赵西里诗卷二首 其二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原文展示:
不向莺边系宝鞍,海门东畔把鱼竿。
无蒲萄酒博太守,有竹枝歌传小蛮。
到处名山留屐齿,看来元气在毫端。
绣娃辛苦描新样,肯信春风放牡丹。
白话文翻译:
不在黄莺旁系上华美的马鞍,在海门东边垂钓。
没有葡萄美酒来招待县太守,却有竹枝曲传给小蛮女。
处处名山留有鞋印,看来创作的灵气在笔尖。
绣女辛苦描绘新的样式,难道她会相信春风能使牡丹盛开?
注释:
- 莺: 指黄莺,常用来比喻春天和美好的景象。
- 宝鞍: 精美的马鞍,象征华丽和富贵。
- 海门: 指海门东畔,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名。
- 太守: 指地方官员,通常是县的长官。
- 竹枝歌: 一种民间歌曲,常用竹枝作为乐器伴奏。
- 屐齿: 鞋底留下的印记,象征游历和痕迹。
- 元气: 这里指创作灵感和活力。
- 绣娃: 指绣花的姑娘,辛勤劳作的女子。
- 牡丹: 牡丹花,象征富贵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阮,号天池,晚号大愚,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深受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刘克庄在诗词中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象和生动的生活场景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简单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一幅优雅而又宁静的画面,诗人不愿追逐繁华的生活,而是选择在海门东边钓鱼,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的超脱。接着,诗人提到“无蒲萄酒博太守”,暗示了对权贵生活的不屑与对民间生活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人情味的重视。
后两句则转向诗人内心的感悟,提及“名山留屐齿”,象征着他对名山大川的追求与眷恋,表明他在游历中获得的灵感与创作的源泉。而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辛勤劳动的绣女,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暗示春天的到来与美丽的花朵盛开,表达了对希望与美好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刘克庄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思考,体现了他淡泊明志、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向莺边系宝鞍: 诗人拒绝在黄莺旁边追逐奢华的生活,这表明他对高雅生活方式的拒绝。
- 海门东畔把鱼竿: 选择在海边钓鱼,展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无蒲萄酒博太守: 没有美酒招待地方官,表明对权贵生活的疏离。
- 有竹枝歌传小蛮: 以民间歌谣传递情感,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 到处名山留屐齿: 知名的山川留下游历的痕迹,象征探索与回忆。
- 看来元气在毫端: 创作的灵气在笔尖流淌,表达人生的意义在于创作。
- 绣娃辛苦描新样: 辛勤的绣女描绘新的花样,象征努力与创造。
- 肯信春风放牡丹: 表达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宝鞍”和“鱼竿”的对比,展示诗人的生活选择。
- 暗喻: 用“屐齿”象征经历,用“春风”象征希望。
- 拟人: 将春风拟人化,赋予其使牡丹盛开的能力,增加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强调自然之美和人文情感的重要性,展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创作的热爱,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莺: 象征春天与美好,代表生活的生机。
- 宝鞍: 代表奢华与富贵,反映对物质的排斥。
- 鱼竿: 象征宁静与自在的生活理念。
- 竹枝歌: 代表民间生活的真实与温暖。
- 屐齿: 代表游历与经验,象征人生的足迹。
- 牡丹: 象征美丽与希望,代表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竹枝歌”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民间歌曲
- C. 一种舞蹈
- D. 一种绘画形式
-
诗人选择在海边钓鱼,象征着什么?
- A. 追求奢华生活
- B. 追求宁静生活
- C. 追求权力
- D. 追求名声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题赵西里诗卷》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但刘克庄更倾向于简单与淳朴,而苏轼则展现了更多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刘克庄及其作品的详细分析。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的鉴赏技巧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