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戍诗 萧衍 〔南北朝〕
秋月出中天。 远近无偏异。 共照一光辉。 各怀离别思。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月亮升至中天, 无论远近都同样明亮。 共同沐浴在这片光辉下, 每个人心中都怀着离别的思念。
注释:
- 中天:天空的中央,指月亮升至最高点。
- 偏异:差异。
- 光辉:指月光。
- 离别思:离别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文学家,尤其擅长写诗。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月下的边疆景象,表达了边疆士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南北朝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士兵们常常远离家乡,这首诗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用以表达士兵们的共同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月这一意象,将边疆士兵的孤独和思念巧妙地表达出来。诗中的“秋月出中天”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明亮的夜晚,而“远近无偏异”则强调了月光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月光。最后两句“共照一光辉,各怀离别思”则将月光与士兵的情感联系起来,月光虽普照,但每个人的心中却充满了离别的苦楚。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边疆士兵共同的心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月出中天”:描绘秋夜的月亮升至天空的最高点,营造出宁静而明亮的夜晚氛围。
- “远近无偏异”:强调月光的普遍性,无论远近都能感受到同样的明亮。
- “共照一光辉”:月光普照,士兵们共同沐浴在这片光辉之下。
- “各怀离别思”:尽管月光普照,但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离别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远近无偏异”与“共照一光辉”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美感。
- 拟人:将月光拟人化,使其具有普照和安慰的特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边疆士兵的孤独和思念。通过秋月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士兵们在月光下共同感受到的离别之情,展现了他们内心的苦楚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月:象征着宁静、明亮和普遍性,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孤独。
- 光辉:象征着安慰和普照,但也突出了士兵们内心的孤独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中天”指的是什么? A. 天空的中央 B. 地面的中央 C. 月亮的中央 D. 太阳的中央
-
诗中的“离别思”指的是什么? A. 离别的快乐 B. 离别的思念 C. 离别的痛苦 D. 离别的回忆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达了边疆士兵的孤独和思念。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亮表达了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萧衍的《边戍诗》都表达了边疆士兵的情感,但王昌龄的诗更加直接和悲壮,而萧衍的诗则更加含蓄和抒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朝诗选》:收录了萧衍及其他南朝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边塞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题材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