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诗》

时间: 2025-01-04 08:03:45

送别出南轩。

离思沉幽室。

调梭辍寒夜。

鸣机罢秋日。

良人在万里。

谁与共成匹。

愿得一回光。

照此忧与疾。

君情倘未忘。

妾心长自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织妇诗 萧衍 〔南北朝〕

送别出南轩。 离思沉幽室。 调梭辍寒夜。 鸣机罢秋日。 良人在万里。 谁与共成匹。 愿得一回光。 照此忧与疾。 君情倘未忘。 妾心长自毕。

白话文翻译:

送别你走出南边的轩窗, 我的离思沉沉地落在幽暗的房间。 停止了寒夜中的织梭, 结束了秋日的织机声。 我的良人远在万里之外, 谁能与我共同完成这匹布? 只愿能有一束光, 照亮我这忧愁与疾病。 如果你对我的情意还未忘却, 我的心愿将长久地自我完成。

注释:

  • 南轩:指南边的窗户。
  • 离思:离别的思念。
  • 沉幽室:沉重的思念落在幽暗的房间。
  • 调梭:织布时调整梭子。
  • 辍:停止。
  • 鸣机:织机的声音。
  • 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 成匹:完成织布。
  • 回光:一束光,比喻希望。
  • 忧与疾:忧愁和疾病。
  • 妾心长自毕:我的心愿将长久地自我完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朝梁武帝,文学家、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提倡文学,自身也多有诗文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尤以乐府诗见长。《织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织妇在丈夫远行后的孤独与忧愁,以及她对丈夫的深情和期盼。诗中通过织妇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活动,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妇女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这首《织妇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位织妇在丈夫远行后的孤独与忧愁。诗中,“送别出南轩”和“离思沉幽室”两句,通过对空间和情感的对比,突出了织妇内心的沉重和孤寂。随后的“调梭辍寒夜”和“鸣机罢秋日”则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感。诗的最后,织妇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情和期盼,以及她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执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古代妇女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送别出南轩”:织妇送别丈夫走出南边的窗户,表达了离别的场景。
  2. “离思沉幽室”:离别的思念沉重地落在幽暗的房间,突出了织妇的孤独和忧愁。
  3. “调梭辍寒夜”:停止了寒夜中的织布工作,暗示了织妇因思念而无法专心工作。
  4. “鸣机罢秋日”:结束了秋日的织机声,进一步强调了织妇的孤独和无助。
  5. “良人在万里”:丈夫远在万里之外,加深了织妇的思念和期盼。
  6. “谁与共成匹”:谁能与我共同完成这匹布?表达了织妇对丈夫的依赖和期盼。
  7. “愿得一回光”:只愿能有一束光,照亮我这忧愁与疾病,表达了织妇对希望的渴望。
  8. “照此忧与疾”:照亮我这忧愁与疾病,强调了织妇的内心痛苦。
  9. “君情倘未忘”:如果你对我的情意还未忘却,表达了织妇对丈夫的深情和期盼。
  10. “妾心长自毕”:我的心愿将长久地自我完成,展现了织妇的坚定和执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送别出南轩”和“离思沉幽室”的对比,突出了织妇的孤独和忧愁。
  • 象征:“回光”象征希望,表达了织妇对未来的期盼。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调梭辍寒夜”和“鸣机罢秋日”,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织妇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活动,展现了南北朝时期妇女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诗中,织妇的孤独、忧愁和对丈夫的深情和期盼,体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执着,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南轩:指南边的窗户,象征离别和孤独。
  • 幽室:幽暗的房间,象征织妇内心的沉重和孤寂。
  • 调梭:织布时调整梭子,象征织妇的日常工作。
  • 鸣机:织机的声音,象征织妇的生活状态。
  • 回光:一束光,象征希望和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良人在万里”中的“良人”指的是什么? A. 朋友 B. 丈夫 C. 亲人 D. 邻居
  2. 诗中“愿得一回光”中的“回光”象征什么? A. 希望 B. 光明 C. 阳光 D. 灯光
  3. 诗中“妾心长自毕”表达了织妇的什么情感? A. 忧愁 B. 孤独 C. 坚定 D. 无奈

答案: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同样描绘了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和期盼。
  • 《木兰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诗词对比:

  • 《织妇诗》与《行行重行行》:两者都描绘了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思念和期盼,但《织妇诗》更侧重于织妇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活动,而《行行重行行》则更侧重于对丈夫的深情和期盼。

参考资料:

  • 《南朝文学史》
  • 《萧衍诗集》
  • 《中国古代妇女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