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纳凉》
时间: 2025-01-04 10:26: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垂杨低蘸银塘,浮萍乍碎波纹细。一庭明月,满园清景,晚凉天气。石隙流泉,林梢坠鹊,微风徐起。看回廊曲曲,萧萧竹影,更深后还凭倚。团扇罗衣自乐,卷湘帘画栏十二。水映疏星,阶凝白露,暗蛩鸣砌。银汉西斜,浮云渐远,碧天如洗。掩重门小径归来,试问夕花开未。
白话文翻译:
垂柳低垂,轻轻浸入银色的塘水中,浮萍突然破碎,细微的波纹荡漾开来。庭院里明月高悬,满园的清丽景色,在这晚凉的天气中格外迷人。石缝间流淌的泉水,树梢上的乌雀低飞,微风轻轻地吹起。看那回廊曲折,竹影摇曳,更深处还倚靠在一旁。手中团扇,身穿轻盈罗衣,乐在其中,卷起湘帘,倚靠在画栏上。水面映照着稀疏的星星,台阶上凝结着白露,隐隐约约传来秋虫的鸣叫。银河西斜,浮云渐渐远去,天空如洗般清澈。我轻轻掩上重门,沿着小径归来,试问那夕花是否已经开放?
注释:
- 垂杨:垂下来的柳树。
- 银塘:银色的水塘,形容塘水清澈如银。
- 浮萍:一种水生植物,轻浮在水面。
- 波纹细:水面上轻微的波纹。
- 晚凉天气:晚上的凉爽天气。
- 石隙流泉:石缝间流出的泉水。
- 林梢坠鹊:树林的顶端,乌雀飞落。
- 团扇:一种扇子,通常用来乘凉。
- 湘帘:一种窗帘,可能指代轻薄的窗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珊英,清代女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清新的意境著称。她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敏感观察。
创作背景:
《水龙吟 纳凉》创作于清代盛期,诗人可能在夏日的傍晚,静坐于庭院,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色,生发出清凉、恬静的感受。
诗歌鉴赏:
《水龙吟 纳凉》是一首描绘夏日晚凉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观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以“垂杨低蘸银塘”描绘了柳树与塘水的亲密关系,营造出一种凉爽的氛围。整个诗歌的意象清新,给人以悠然自得的感受。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浮萍”、“明月”、“流泉”等,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特别是“银汉西斜,浮云渐远,碧天如洗”,不仅传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赞美,也暗含了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珍贵。最后一句“试问夕花开未”更是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中,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整首诗风格清新脱俗,展现了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与深厚的文化修养,是清代诗词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垂杨低蘸银塘:描绘柳枝轻轻触水,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 浮萍乍碎波纹细:突显水面轻微波动,意境生动。
- 一庭明月,满园清景,晚凉天气:描绘夜晚宁静的美好景色,营造出凉爽的氛围。
- 石隙流泉,林梢坠鹊,微风徐起:展现自然的动感,生动形象。
- 看回廊曲曲,萧萧竹影,更深后还凭倚:描写竹影摇曳,增添了诗的深邃感。
- 团扇罗衣自乐,卷湘帘画栏十二:表现诗人的悠然自得,生活情趣浓厚。
- 水映疏星,阶凝白露,暗蛩鸣砌:细腻描绘夜色和虫鸣,增添了诗的情趣。
- 银汉西斜,浮云渐远,碧天如洗:展现浩瀚的星空,给人以宁静。
- 掩重门小径归来,试问夕花开未:回归生活,期待自然的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塘”比喻水面清澈。
- 拟人:如“暗蛩鸣砌”,使虫鸣生动。
- 对仗:如“水映疏星,阶凝白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和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垂杨:象征柔美与婉约。
- 明月:象征纯洁与宁静。
- 浮萍:象征轻浮与转瞬即逝。
- 流泉: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活力。
- 夕花:象征美好事物的期待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垂杨低蘸银塘”中的“垂杨”指的是什么植物?
- A. 柳树
- B. 桃树
- C. 橙树
-
诗中描绘的“晚凉天气”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 A. 温暖
- B. 凉爽
- C. 炎热
-
诗中提到的“银汉”意指什么?
- A. 银河
- B. 银色的水面
- C. 银色的云彩
答案:
- A. 柳树
- B. 凉爽
- A. 银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张珊英的《水龙吟 纳凉》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现了对夜晚自然的欣赏,张诗更偏向于宁静,而李诗则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与情感的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