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九疑》

时间: 2025-01-06 06:58:20

人与韶音渺莫闻,山如羽卫自森森。

不封不树知何处,漫说零陵古到今。

意思解释

过九疑

原文展示:

人与韶音渺莫闻,山如羽卫自森森。不封不树知何处,漫说零陵古到今。


白话文翻译:

人们和韶乐的声音渺小得几乎听不见,山峦如同羽毛的护卫般郁郁葱葱。不知道哪里有山不被封闭或树木覆盖,随便谈论零陵的古今变迁。


注释:

  • 韶音:指古代乐曲,韶乐是周朝的乐舞,象征美好的音乐。
  • 森森:形容树林茂密的样子。
  • 不封不树:意为没有被围住或遮挡,表示开阔。
  • 零陵:地名,在今湖南省,古称零陵,历史悠久。

典故解析:

“韶音”出自《诗经》,象征着古代的美好音乐;“零陵”是古代的文化名城,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大同,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山川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九疑》是在马大同游历九疑山时写下的,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沉思,反映了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过九疑》是一首描绘自然与历史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九疑山的壮丽景色与人历史的渺小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人与韶音渺莫闻”直接将人和音乐置于一个微不足道的位置,暗示在大自然的雄伟面前,人类的声音显得多么微弱。接下来的“山如羽卫自森森”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九疑山的茂密与挺拔,给人一种雄伟而又神秘的感觉。

诗的后两句“没有封闭和树木的地方”进一步引发对空间的思考,似乎在探讨人是否能找到一个未被文明所侵扰的净土,最后“漫说零陵古到今”则是对历史的回顾,带有一种无奈和叹息。整体诗句结构简练,意象鲜明,将自然与人文紧密结合,表现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视角。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与韶音渺莫闻”:人与自然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强调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 “山如羽卫自森森”: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高大与苍翠,似羽毛般轻盈而又坚固。
    • “不封不树知何处”:探讨人类寻找自然之处的艰难与开放性。
    • “漫说零陵古到今”:历史的漫长与变迁,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如羽卫”,将山比作羽毛,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用词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对九疑山的描写,反映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历史的无常,表达了对自然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韶音:象征美好,代表古代文化的精髓。
    • :自然的象征,代表着壮丽与肃穆。
    • 零陵:历史的沉淀,象征着文化的流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韶音”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古代音乐
    C. 一种舞蹈
    D. 自然声音

  2. “山如羽卫”这一句中的“羽卫”是指: A. 羽毛
    B. 卫兵
    C. 轻盈的状态
    D. 自然的保护

  3. “漫说零陵古到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历史的无奈与叹息
    C. 对未来的期待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展现了夜晚与自然的宁静。
  • 《山中杂诗》: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终南山》,两者均描写山水,但马大同更侧重于历史的沉思,而王维则更强调心境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