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蔡吏部林直院别江楼》
时间: 2025-01-06 14:18: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又抛蓑笠出山来,那得江鸥不见猜。一醉真成吞溟涬,三人曾共住蓬莱,翰林词伯玉为骨,直指绣衣霜作台。莫笑樵溪穷太守,短篷烟雨亦佳哉。
白话文翻译:
我再次把蓑衣和斗笠抛弃,走出山来,怎么能不见江边的鸥鸟呢?一醉之下,真能将大海尽吞,三人曾经一起居住在蓬莱。翰林词伯的才华宛如骨骼,直指那绣衣霜台。不要嘲笑那樵溪的穷太守,短篷在烟雨中也是一种好风景。
注释:
- 蓑笠:用草或竹子编成的衣服和斗笠,渔民和樵夫常用。
- 江鸥:江边的鸥鸟,象征自由与洒脱。
- 吞溟涬:吞下大海,形容豪情壮志或醉酒后的豪放。
- 蓬莱: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理想之境。
- 翰林词伯:指的是古代官职,代表才华横溢的人。
- 绣衣霜作台:指高雅的生活或品位。
- 樵溪:指的是樵夫所居之地,象征平凡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及人文情怀,善于运用比喻和意象,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方岳与蔡吏部林直院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与朋友共度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心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开头两句“又抛蓑笠出山来,那得江鸥不见猜”,诗人以抛弃蓑笠的形象,强调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一醉真成吞溟涬”,则表达了诗人在饮酒后的豪情,似乎可以吞噬整个大海,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概。
“翰林词伯玉为骨,直指绣衣霜作台”,这里提到的翰林词伯,象征着才华与理想,暗示了诗人对朋友才华的钦佩,也流露出对生活高雅追求的向往。最后两句“莫笑樵溪穷太守,短篷烟雨亦佳哉”,则是对简单生活的赞美,尽管樵溪太守贫穷,但在烟雨中划着小舟,也别有一番风味。全诗在感慨离别之际,依然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情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抛蓑笠出山来:重归自然,抛弃世俗的束缚。
- 那得江鸥不见猜: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
- 一醉真成吞溟涬:酒后豪情,表达诗人的壮志情怀。
- 三人曾共住蓬莱:回忆与朋友们的美好时光。
- 翰林词伯玉为骨:赞美朋友的才华与品格。
- 直指绣衣霜作台:表明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 莫笑樵溪穷太守:劝诫他人不要小看平凡的生活。
- 短篷烟雨亦佳哉:即使生活平淡,依然能发现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翰林词伯玉为骨”,形象地比喻才华与品德。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排比:通过重复“出山来”、“不见猜”等,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友情与自然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强调了在平凡生活中也能发现美好的哲理。
意象分析:
- 蓑笠:象征简朴的生活方式与自然的亲近。
- 江鸥:象征自由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 蓬莱:代表理想的境界与美好的回忆。
- 樵溪:象征平凡的生活,但也蕴含着诗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岳的诗中提到的“蓑笠”指的是什么?
- A. 渔具
- B. 斗篷和草帽
- C. 船只
-
诗中提到的“翰林词伯”指的是?
- A. 诗人
- B. 官职
- C. 名人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几个方面?
- A. 友情与自然
- B. 爱情与战争
- C. 诗歌与音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但更显沉重与忧伤,而方岳的诗则表现出洒脱与乐观。
- 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展现了豪情壮志,但方岳更侧重于生活的平淡美。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