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月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04 10:28:11

他乡见月能凄楚,天气偏如许。

一院虫音,一声更鼓,一阵黄昏雨。

孤灯照影无人语,默把中秋数。

荏苒华年,更番离别,九载天涯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城头月三首 其一
作者: 蒋士铨

他乡见月能凄楚,天气偏如许。
一院虫音,一声更鼓,一阵黄昏雨。
孤灯照影无人语,默把中秋数。
荏苒华年,更番离别,九载天涯度。

白话文翻译:

在异乡看到的月亮显得格外凄楚,偏偏在这样的天气下。
院子里虫鸣声声,一声更鼓响起,又是一阵黄昏的细雨。
孤灯照着影子,没有人跟我说话,我默默地数着中秋的日子。
时光荏苒,年华如梭,离别已是无数次,这九年来我在天涯漂泊。

注释:

字词注释:

  • 他乡:他乡,指异地,外地。
  • 凄楚:凄凉而楚楚动人,形容景象悲凉。
  • 虫音:虫鸣声。
  • 更鼓:夜深时敲的鼓,古代用以报时。
  • 黄昏雨:指傍晚时分的细雨。
  • 荏苒:形容时间流逝迅速。
  • 华年:华美的年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 九载:指九年的时间。

典故解析:

  • 中秋:中秋节,传统节日,象征团圆。
  • 孤灯:古代夜晚孤独的灯光,常用来表达孤独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士铨(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词和诗著称,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及自然景观,文字清新流畅,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身处他乡、思乡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在异乡孤独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游子的关心与理解。

诗歌鉴赏:

《城头月三首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头一句“他乡见月能凄楚”,便设定了整个诗的基调,月亮在他乡显得特别凄凉,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接着,作者通过对环境细致的描写,构建出一种沉重的气氛。“一院虫音,一声更鼓”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孤寂,而“黄昏雨”的加入更是加深了这种凄凉的感觉。

孤灯下的沉默更是加剧了诗人的孤独感,诗人在无人的环境中默默数着中秋的日子,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对团圆的渴望。“荏苒华年,更番离别”,诗人感叹年华的流逝与频繁的离别,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伤感。九年的天涯漂泊,仿佛是对离家之苦的无尽抒发。

整首诗虽然以悲凉为主调,但透出一种深沉的思考与无奈,反映了人们在异乡生活的真实感受,具有强烈的时代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他乡见月能凄楚:在异乡看到的月亮显得格外悲凉。
  2. 天气偏如许:这样的天气让人感到更加凄凉。
  3. 一院虫音:院子里的虫鸣声响起。
  4. 一声更鼓:夜深时敲的鼓声传来。
  5. 一阵黄昏雨:细雨在黄昏落下。
  6. 孤灯照影无人语:孤灯下照着自己的影子,四周无人交谈。
  7. 默把中秋数:默默地在心中数着中秋的日子。
  8. 荏苒华年:时光飞逝,青春年华逐渐流逝。
  9. 更番离别:离别的次数越来越多。
  10. 九载天涯度:在异乡度过了九年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凄楚的情感,增强情感表现。
  • 拟人:虫鸣与雨声仿佛为诗人说话,增加孤独感。
  • 对仗:如“孤灯照影无人语,默把中秋数”,形成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夜晚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对于离别与流逝的深刻感受,反映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团圆。
  • 虫声:象征孤独与寂寞。
  • 孤灯:象征孤独的心情与思考。
  • 黄昏雨:象征愁苦与忧伤的情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元宵节
    B. 中秋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2. “荏苒华年”中“荏苒”指的是什么? A. 光阴流逝
    B. 美好年华
    C. 离别
    D. 孤独

  3. 诗人在哪个地方看到的月亮? A. 故乡
    B. 他乡
    C. 山顶
    D. 江边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中同样以月亮表达思乡情感,但情感更为直接与浓烈;而蒋士铨的《城头月》则更为细腻,侧重于环境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蒋士铨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城头月三首 其一》,希望能激发更深的思考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