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

时间: 2025-01-04 08:09:05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雨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早秋的蟋蟀一阵鸣叫又停止,微弱的灯光时亮时灭。透过窗户,我听到了夜雨的声音,芭蕉树先发出细微的声响。

注释:

  • :古代对蟋蟀的一种称呼。
  • :鸣叫。
  • :又,再次。
  • :停止。
  • 残灯:指灯光微弱的灯。
  • 隔窗:透过窗户。
  • :知道,听到。
  • 芭蕉:一种植物,叶片大,常用于形容夏季的雨声。

典故解析:

  • 芭蕉: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描写雨景,因其叶子在下雨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象征着细雨和温柔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官至中书省舍人。他以“诗言志”著称,作品多涉及民生疾苦,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夜雨》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生活的诸多感慨之时。诗中描绘了雨夜的细腻情景,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考。

诗歌鉴赏:

《夜雨》通过对细腻情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开篇“早蛩啼复歇”,细腻地描绘了夜的静谧,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同时又通过蟋蟀的鸣叫引入了时间的流逝。接着“残灯灭又明”,灯光的忽明忽暗仿佛映射了内心的波动,使人产生共鸣。诗的后两句则通过“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展现了诗人对雨夜的感知,芭蕉的声音成为了夜雨的前奏,象征着自然与人心的微妙联系。整首诗情景交融,柔和而又富有深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早蛩啼复歇:清晨的蟋蟀先鸣叫后又停止,展现了夜的宁静。
  2. 残灯灭又明:微弱的灯光时明时灭,映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
  3. 隔窗知夜雨:透过窗户,听到了夜雨的声音,强调了诗人与自然的联系。
  4. 芭蕉先有声:芭蕉树的声音是雨来的前兆,象征着细腻的感知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拟人:蟋蟀和芭蕉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独立思考,体现了对孤独与安静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孤独与夜的静谧。
  • 残灯:象征生活的无常与内心的孤独。
  • 芭蕉:常用以描绘雨声,代表自然的细腻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早蛩啼复歇”中的“蛩”指的是什么?

    • A. 蟋蟀
    • B. 青蛙
    • C. 鸟
  2. 诗中“残灯灭又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寂寞
    • C. 兴奋
  3. 芭蕉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生命力
    • B. 细腻的感知
    •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夜雨》与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都描写了夜晚的情景,但白居易更多地表现了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豪情与怀古之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