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蓝田路作》

时间: 2025-01-14 12:14:43

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

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

绝顶忽上盘,众山皆下视。

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

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

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

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初出蓝田路作

作者: 白居易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停骖问前路,路在秋云里。
苍苍县南道,去途从此始。
绝顶忽上盘,众山皆下视。
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
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
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
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


白话文翻译:

停下马车问前面的路,前方的路在秋云之中。
苍苍的县南大道,去往的旅程就从这里开始。
忽然登上绝顶,俯视众山皆在脚下。
再看那些千峰,峰头如波浪起伏。
早上经过韩公坡,晚上在蓝桥水边安营。
浔阳距离已近四千里,现在才走了七十里。
人们烦恼马蹄的沉重,劳苦已然如此。


注释:

  • 停骖:停下马车。
  • 问前路:询问前面的道路。
  • 苍苍:形容天空的颜色,或指广阔的样子。
  • 绝顶:指山的最高处。
  • 众山皆下视:俯视四周的山。
  • 峰头如浪起:形容山峰起伏,似波浪般起伏。
  • 韩公坡:地名,指韩公的坡地。
  • 蓝桥水:指蓝桥旁的水域。
  • 浔阳:地名,今江西九江附近。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韩公坡”与“蓝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地名,常作为旅行的坐标或诗人的创作背景。蓝田是著名的产玉之地,诗中提到的“蓝桥”可能与玉石有关,暗示旅途中的艰辛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丰富的人生经历而著称。他的作品常涉及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自然景观等,深受人们喜爱。

创作背景:白居易在晚年时曾任职于各地,特别是担任过浔阳的官职,这首诗写于他出发游历浔阳时,表现了他对于旅途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歌鉴赏:

《初出蓝田路作》不仅描绘了秋日旅途的美丽风景,也流露出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诗的开篇以“停骖问前路”引出旅途,表现出一种寻路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接着,诗人登上山顶,俯视群山,展现出壮阔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此时,诗人对山的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思考,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艰辛。

全诗的结构紧凑,有条理地展示了旅途中的每一个阶段,从出发到安营,展现了旅者的心理历程。最后一句“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表明了旅途的辛劳,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即使旅途艰辛,也不失对美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停骖问前路:诗人乘车旅行,停下询问前方的路。
    • 路在秋云里:路途隐约在秋天的云雾之中,给人以神秘感。
    • 苍苍县南道:描写道路的广阔。
    • 去途从此始:旅程从此开始,暗示出行的决心。
    • 绝顶忽上盘:形容登上山顶的突然感受。
    • 众山皆下视:俯视四周的山峰,感受到高处的渺小。
    • 下视千万峰,峰头如浪起:形容山峰起伏,波澜壮阔。
    • 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描绘了一天的行程。
    • 浔阳近四千,始行七十里:表达了行程的遥远与艰辛。
    • 人烦马蹄跙,劳苦已如此:感慨旅途的辛苦与劳累。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波浪,形象生动。
    • 对仗:如“朝经韩公坡,夕次蓝桥水”对称工整。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旅途的哲理,强调在面对困难时仍要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人生的高峰与低谷,反映出人生态度。
  • 秋云:象征旅途中的迷雾与不确定性。
  • 马蹄:象征艰辛的旅程,表现出劳累与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韩公坡”是指哪个地方?

    • A. 江西
    • B. 四川
    • C. 安徽
  2. “峰头如浪起”中的“浪”指的是什么?

    • A. 海浪
    • B. 山峰起伏
    • C. 风浪
  3. 本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城市的向往
    • C. 对战争的恐惧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白居易的《初出蓝田路作》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展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但白居易更注重旅途的艰辛与人情,而王维则表达了对宁静山水的向往与内心的平和。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