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时间: 2025-01-06 06:45: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
—— 李白
青鸟海上来,今朝发何处?
口衔云锦书,与我忽飞去。
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
开缄方一笑,乃是故人传。
故人深相勖,忆我劳心曲。
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
置书双袂间,引领不暂闲。
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
白话文翻译
青鸟从海上飞来,今天要飞往哪里呢?
它口中衔着绣有云彩的书信,忽然飞到我这里。
鸟儿在紫烟中飞去,书信留在窗前绮丽的地方。
打开书信我微微一笑,原来是故人寄来的消息。
故人深情相勉,回忆起我心中劳苦的曲调。
我离开在咸阳,三次见到秦地的绿草。
将书信放在双袖之间,心中始终挂念不已。
遥望远方难以看见,浮云横亘在远山之上。
注释
- 青鸟:传说中的神鸟,常被视为信使,象征着消息的传递。
- 云锦:一种华美的织物,象征着书信的珍贵。
- 凌紫烟:形容鸟儿在空中飞行,似乎在云雾间穿行。
- 绮窗:华丽的窗户,象征美好的环境。
- 故人:指昔日的朋友,表达出深厚的情谊。
- 咸阳:古代秦国的都城,李白曾在此居住。
- 秦草:指咸阳地区的草木,象征对故土的依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以诗代书答元丹丘》是李白在与友人元丹丘通信时所作,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感情。李白在外游历,常常感到孤独,因此通过诗歌来传递自己的情感。此诗既是对友人的回应,也反映了李白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青鸟和书信的意象,展现了李白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以青鸟飞来引入,瞬间创造出一种生动的画面,仿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轻盈的飞翔。接着,口衔的云锦书暗示着书信的珍贵,表明了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诗中,李白巧妙地运用“鸟去凌紫烟,书留绮窗前”的描写,表现出书信在窗前绮丽的环境中带来的温暖与喜悦。之后,他提到“故人深相勖”,展现了对友人关怀的感激,暗含着对友情的珍惜。
李白的诗中还带有淡淡的忧伤,他提到“离居在咸阳”,表达了对故乡和过往的思念之情。结尾的“长望杳难见,浮云横远山”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示了李白心中对远方朋友的无尽思念和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鸟海上来:青鸟从大海上飞来,象征着消息的传递。
- 今朝发何处:今天要飞往何处,表达对信息去向的好奇。
- 口衔云锦书:鸟嘴里衔着华美的书信,强调信件的珍贵。
- 与我忽飞去:鸟儿忽然飞到我身边,表现出友人的思念。
- 鸟去凌紫烟:鸟儿飞向紫色的云烟,展现出轻盈的意象。
- 书留绮窗前:书信留在华丽的窗前,象征着美好的环境。
- 开缄方一笑:打开书信,微微一笑,表现出喜悦的心情。
- 乃是故人传:原来是故人寄来的,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 故人深相勖:故人深情相勉,表达出彼此的关心。
- 忆我劳心曲:回忆起我心中的忧虑,展现出内心的情感。
- 离居在咸阳:我离开在咸阳,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三见秦草绿:三次见到秦地的绿草,象征对故土的留恋。
- 置书双袂间:把书信放在袖子里,表现出对友人的挂念。
- 引领不暂闲:心中始终牵挂,不曾闲暇。
- 长望杳难见:远望难以见到,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 浮云横远山:浮云横亘在远山之上,象征着遥远的距离。
修辞手法
- 比喻:青鸟比喻信使,传递情感。
- 拟人:鸟儿似乎有意识地在传递书信,增强了情感的生动性。
- 对仗:全诗的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友情与思念的主题,通过青鸟和书信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人深切的怀念与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李白以自由奔放的风格,将深厚的情感融入到自然的描写之中,使得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哲理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鸟:象征信使,代表着友谊和消息的传递。
- 云锦:暗示书信的珍贵,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
- 紫烟:象征着美好的境界,体现出诗人的理想与向往。
- 绮窗:华丽的窗户,代表着诗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 咸阳:故乡的象征,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信使
B. 哲理
C. 美好
D. 远方 -
诗中提到的“云锦书”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书信
B. 华美的书信
C. 诗歌
D. 画作 -
李白离开咸阳后有多少次见到秦草绿? A. 一次
B. 两次
C. 三次
D. 四次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以诗代书答元丹丘》相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杜甫的风格更为沉郁,表达了对家国的忧虑与对兄弟的深情。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个体的自由与情感的奔放,两者在情感的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