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时间: 2025-01-06 06:50: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白的《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
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
多君紫霄意,独往苍山里。
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
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
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饮彼石下流,结萝宿溪烟。
鼎湖梦渌水,龙驾空茫然。
早行子午关,却登山路远。
拂琴听霜猿,灭烛乃星饭。
人烟无明异,鸟道绝往返。
攀崖倒青天,下视白日晚。
既过石门隐,还唱石潭歌。
涉雪搴紫芳,濯缨想清波。
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
为余谢风泉,其如幽意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白在游历终南山翠微寺时的所见所感。开头提到河伯看海,傲慢地夸耀秋水的宽广;小物无法看到远大的图景,怎么能理解通达方士的道理。接着,表达对崔少府的深厚情谊,独自前往苍山。描绘了古老的土地、寒冷的云层、崇高的岩石以及长风的吹拂。首次登上翠微岭,停歇在金沙泉边,踩着晨霜滑溜的苔藓,玩弄着傍晚月圆的波光。饮着石下流淌的泉水,和缠绕的藤萝共度烟雾缭绕的溪边时光。梦中回到鼎湖渌水,驾着龙舟却感到空虚和迷茫。早早出发经过子午关,却发现登山的路途遥远。弹琴倾听霜猿的啼叫,熄灭蜡烛享受星空的晚餐。人烟稀少,鸟道难行。攀崖仰望青天,俯视白日渐晚。经过石门的隐秘处,依然唱着石潭的歌。踏雪采摘紫色的芳草,洗涤衣襟想念清澈的水波。此人不可再见,这片地方你我各自路过。感谢你送来的风泉,这幽静的意境又如何呢?
注释:
- 河伯:河流之神,传说中掌管河流。
- 紫霄:指高远的天空或仙境。
- 苍山:指高耸的山峰。
- 翠微:形容青翠的山色。
- 金沙泉:指清澈的泉水。
- 石潭歌:指在石潭边唱的歌。
- 子午关:古代的关口,指通往某地的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豪放的个性和飘逸的诗风著称。李白的作品以情感丰富、想象奇特而闻名,有“诗仙”之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白游览终南山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人的思念。李白常在山水间寄情,写下了多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
诗歌鉴赏:
李白的《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是一首充满感情与哲理的诗。诗中不仅描绘了终南山的壮美景色,更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人的深情。开篇用河伯与海的比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体的渺小与自负。后面的描写则通过清晨的霜、晚上的月、石下的流水等细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山水意境。
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感受到的孤独与渺小,然而在这孤独中又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此外,诗中展现的高远志向和追求,也反映了李白的个性与理想。特别是在“此人不可见,此地君自过”的结尾,既是对友人的告别,也是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河伯见海若,傲然夸秋水。:河伯看见大海,感到自豪地夸耀秋天的水面宽广。
- 小物昧远图,宁知通方士。:小的事物无法理解远大的计划,怎么能知道通达方士的道理呢?
- 多君紫霄意,独往苍山里。:有很多人追求紫霄的志向,而我独自前往苍山深处。
- 地古寒云深,岩高长风起。:土地古老,寒云深邃,岩石高耸,长风呼啸而起。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河伯与海的比喻,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诗中使用了丰富的对仗技巧,如“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如“拂琴听霜猿”。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心中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理想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伯:象征着自负与自信。
- 紫霄:代表着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苍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金沙泉: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清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河伯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负与自信
B. 渺小与孤独
C. 友谊与思念
D. 自然与哲理 -
“践苔朝霜滑”中的“滑”指的是什么? A. 滑稽
B. 滑溜
C. 滑翔
D. 滑倒 -
诗中提到的“子午关”是指什么? A. 一座山
B. 一条河
C. 一处关口
D. 一片森林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唐代诗人,但李白的作品更加豪放,王维则更显沉静。两者在自然描写上各有千秋,李白偏重于气势与情感,王维则注重意境与情绪的内敛。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