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严廉访十首》

时间: 2025-01-06 10:38:35

古人重民教,礼乐用为急。

虞书有三官,周典犹二职。

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

两生既不来,何参又无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严廉访十首
作者: 熊禾 〔宋代〕

古人重民教,礼乐用为急。
虞书有三官,周典犹二职。
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
两生既不来,何参又无术。

白话文翻译

古人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以礼乐为最重要的事。
《虞书》中有三位官员的设置,而《周典》中也只有两位职官。
太学负责供奉常规的祭祀,西方的地区还有更多的责任。
既然两位圣人没有来传授教义,那些参与治理的人又何以能有才干呢?

注释

  • 古人重民教:古代人非常重视对百姓的教育和教化。
  • 礼乐用为急:礼仪和乐曲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 虞书:古代文献,其中提到的官员设置。
  • 三官:指的是古代政治体系中的三位重要官员。
  • 周典:指周朝的典章制度。
  •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专门培养官员。
  • 领奉常:负责常规的祭祀活动。
  • 两生:指孔子和孟子,古代的两位圣人。
  • 何参又无术:意指在没有圣人教导的情况下,参与治理的人又怎么能有才能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熊禾,宋代诗人,生活在政治动荡的时期。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和治国理政,语言简练、思想深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对治国理政的关注。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古代教育和官制的反思,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忧虑和对圣人教诲的渴望。

诗歌鉴赏

此诗以古人重视教育和礼乐为切入点,揭示了宋代社会在教育和治国方面的不足。诗中提到的“虞书”和“周典”不仅是对古代制度的引用,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思。作者通过对比古代与当代的官制与教育体系,表达了对人才匮乏的担忧。

诗中“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一句,生动描绘了当时教育的多重责任。这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暗示了实际执行中的困难。而结尾“既然两生没有来,何以能有才能”则是对当时士人的直接质疑,表达了对缺乏真知灼见的治理者的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典籍的引用与当代现实的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教育、人才和治理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人重民教,礼乐用为急。
    强调古代重视对民众的教化,礼乐是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 虞书有三官,周典犹二职。
    引用古代文献,说明古代政治体系中官员的设置与职能。

  • 太学领奉常,西都有余责。
    描述了当时太学的职责,同时指出教育体系的复杂性和责任的多重性。

  • 两生既不来,何参又无术。
    表达对缺乏圣人教导的失落,质疑治理者的能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语句更加整齐和谐。
  • 引典:通过引用《虞书》和《周典》,增加了诗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人才的渴求,同时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古代圣人思想的向往和对当代治理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民教:象征着社会的根基和未来。
  • 礼乐:代表着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
  • 太学:象征着知识的殿堂和人才的摇篮。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古人重视什么? A. 民教
    B. 经济
    C. 战争

  2. 《虞书》中提到的官员数量为多少? A. 一
    B. 二
    C. 三

  3. 诗中提到的“两生”指的是哪两位人物? A. 孟子与荀子
    B. 孔子与孟子
    C. 老子与庄子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诗经》:同样重视礼乐和教育。
  • 《论语》:强调教育的价值与道德教化。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熊禾的此首诗更加关注教育与治理的关系,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生活困境的描写,两者均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论语》与《虞书》原文及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