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严廉访十首》

时间: 2025-01-04 08:52:11

七闽天南陬,实惟文明方。

风气一以开,文治何其昌。

我思常公化,迪我真无疆。

开端固匪易,再造伊谁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严廉访十首 作者: 熊禾 〔宋代〕

七闽天南陬,实惟文明方。
风气一以开,文治何其昌。
我思常公化,迪我真无疆。
开端固匪易,再造伊谁当。


白话文翻译

在七闽的南方边陲,确实是一个文明的地方。
风气一旦得到开化,文治便会繁荣昌盛。
我常常思念常公的教化,启迪我追求真正的无疆大志。
开头的确不容易,重建这个理想的人又是谁呢?

注释

  • 七闽:指福建省,古时称为“闽”,七闽即指福建的各个地区。
  • 南陬:南边的角落,指偏远地区。
  • 文明方:文明的地方。
  • 风气:社会风尚、风气。
  • 文治:文治就是以文化、教育来治国理政。
  • 常公:常公可能指某位贤良淑德的官员或名士。
  • :启迪、引导。
  • 无疆:没有边界,指理想、志向广阔。
  • 再造:重新建立、再创辉煌。

典故解析

“常公化”可能引指历史上某位以德行著称的官员,如常遇春等,其教化影响深远,激励后人追求理想和道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熊禾是宋代的诗人,其作品多以清新有力、情感真挚著称。他在诗中常常表达对社会风气和道德教化的关注。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文人治国盛行之时,诗人通过对文明和教育的呼唤,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对德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文明和教育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七闽地区的风气和文治,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愿景。诗人首先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文明的得来不易。接着,他将目光投向历史人物“常公”,以此激励自己,也激励后人追求更高的理想。在诗的最后,诗人提出了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在重建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谁能担当起这个重任?这一句不仅为整首诗增添了层次感,也使得读者在欣赏之余,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闽天南陬:描绘了福建南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强调其独特性。
  2. 实惟文明方:表明这一地区是文明的象征。
  3. 风气一以开:说明良好的风气一旦形成,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4. 文治何其昌:赞美文治的繁荣昌盛。
  5. 我思常公化:表达对贤良政治的向往。
  6. 迪我真无疆:希望能得到启迪,追求更广阔的理想。
  7. 开端固匪易:承认理想的初始阶段往往困难重重。
  8. 再造伊谁当:反思在理想实现的过程中,真正能担当的人是谁。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气一以开,文治何其昌”,形成了和谐的节奏。
  • 比喻:将理想化的社会与“常公化”进行对比,突显了理想的珍贵。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教育、文治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闽:象征着南方文化的发源地,代表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 文明方:象征着光明、希望和文化的力量。
  • 常公:象征着理想中的政治家和道德楷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七闽”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山东
    B. 福建
    C. 广东
    答案:B

  2. “文治何其昌”中的“文治”指的是什么? A. 军事
    B. 文化和教育
    C. 经济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常公”可能指的是? A. 一位贤良的官员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以上皆是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名篇,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滕王阁序》:王勃的作品,同样关注理想与历史的交融。

诗词对比

  • 熊禾的《上严廉访十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关怀,但熊禾更侧重于教育与文明的力量,而杜甫则更关心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疾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