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流通院(二首)》

时间: 2025-01-19 19:45:21

僧懒开门见客迟,空林流水日斜时。

欲留诗句知曾过,我后来看竟是谁。

意思解释

过流通院(二首)

原文展示:

僧懒开门见客迟,空林流水日斜时。
欲留诗句知曾过,我后来看竟是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懒惰的僧人开门迎客的场景。空旷的森林中,溪水潺潺,太阳斜照。诗人想留下几句诗来纪念这次相遇,但后来回头一看,却不知道来访者到底是谁。


注释:

字词注释:

  • :懒惰,不愿意做事。
  • 见客迟:见到客人来得晚。
  • 空林:空旷的树林。
  • 流水:流动的水,指溪水。
  • 日斜时:太阳已经偏西,快要落山的时候。
  • 欲留诗句:想要留下几句诗。
  • 知曾过:想知道曾经的来者。
  • 竟是谁:最后却不知道是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反映了隐者生活的悠然自得。诗中“懒”字也可引申为道家思想中对世俗的淡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明代诗人,字子华,号澹庵,浙江人。高启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是明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高启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的感悟。在这个时期,他常常独自一人,享受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寥寥几笔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又略显懒散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开头两句呈现出一种闲适的氛围,僧人懒散地开门,给人一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感觉。空林与流水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仿佛时光在此停滞,令人陶醉。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思索,诗人想要留下诗句以纪念来者,但却对来者的身份感到困惑。这种情感的转折,突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无常,也反映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惆怅。在这首诗中,既有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过往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僧懒开门见客迟:描写僧人懒散的态度和客人到来的迟缓,暗示宁静与悠闲的生活状态。
  • 空林流水日斜时:空林与流水的结合,描绘出一种自然美,日斜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了诗的意境。
  • 欲留诗句知曾过:表现诗人想要留住这美好瞬间的愿望,表达对来者的思念。
  • 我后来看竟是谁:反映诗人对来者身份的困惑,暗示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无常。

修辞手法:

  • 拟人:流水的描写使其具有生命的气息。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空林流水”比喻宁静的生活状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与思考,表达了对过往和人生的感悟,体现了高启诗歌中的哲理性和思辨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林:象征宁静与孤独。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日斜: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短暂。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塑造了自然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状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僧懒”指的是哪个方面?

    • A. 僧人的懒惰
    • B. 僧人的忙碌
    • C. 僧人的懊恼
  2. “流水”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时间的流逝
    • C. 人际关系
  3. 诗的最后一句表明了诗人对来者的什么感受?

    • A. 愤怒
    • B. 困惑
    • C. 快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高启的《过流通院》与王维的《鹿柴》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描绘和内心的思考,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而高启则更多地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反映出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高启诗词精选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