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野寺次韵徐廉使琰旧题》

时间: 2025-01-04 07:50:49

使节城东按部回,曾将从吏到香台。

秋林数骑萧萧去,晚泽孤鸿噭噭来。

萝雨湿衣溪路转,柏风吹烛殿门开。

当年物色难留与,题壁惭无子美才。

意思解释

过野寺次韵徐廉使琰旧题

原文展示:

使节城东按部回,曾将从吏到香台。
秋林数骑萧萧去,晚泽孤鸿噭噭来。
萝雨湿衣溪路转,柏风吹烛殿门开。
当年物色难留与,题壁惭无子美才。

白话文翻译:

使者在城东驻扎归来,曾带着随从前往香台。
秋天的树林中,几匹马萧萧而去,晚上的沼泽里,孤独的鸿雁哀鸣而来。
细雨打湿了衣服,溪水旁的小路蜿蜒曲折,
柏树间的风将烛光吹动,殿门也随之打开。
往年所看之物,难以再留与我,
在墙上题字,惭愧自己没有才华。

注释:

  • 使节:指外交官员或使者。
  • 香台:指香火旺盛之处,可能是指寺庙。
  • 萧萧:形容马走得轻快,声音清脆。
  • 噭噭:形容鸿雁叫声,带有哀怨。
  • 萝雨:指细雨,像萝卜般细小的雨。
  • 湿衣:衣服被雨水打湿。
  • 柏风:柏树间的风,清新而带有凉意。
  • 题壁:在墙上题字,表示留下痕迹或感慨。

典故解析:

“香台”常指佛教寺庙,是祭祀和礼佛的地方,诗中可能隐含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人在“题壁”中表达了对往日时光的追忆和自愧无才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启(公元 1330-1379),明代初期著名诗人,字仲明,号皋鹤。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高启出使的途中,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自我否定。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感慨。诗人在描绘自然景物时,使用了生动的意象,如“秋林”“孤鸿”“萝雨”“柏风”,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特别是在“题壁惭无子美才”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无才的惋惜,反映出一种对才华的渴望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高启作为诗人的深度与广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使节城东按部回:描述使者在城东驻扎,以便归返,表现出一种公务繁忙的场景。
    • 曾将从吏到香台:回忆起曾经的随行官员,显示出诗人与友人之间亲切的关系。
    • 秋林数骑萧萧去:通过“秋林数骑”的形象,表现秋天的萧瑟与冷清。
    • 晚泽孤鸿噭噭来:孤鸿的哀鸣与晚霞相映,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萝雨湿衣溪路转:细雨湿衣,溪路曲折,象征人生的坎坷。
    • 柏风吹烛殿门开:柏树间的风摇曳烛光,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
    • 当年物色难留与: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感叹时光易逝。
    • 题壁惭无子美才:自愧无才,感慨人生的无奈。
  2.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秋林数骑萧萧去,晚泽孤鸿噭噭来”,显示出对称美。
    • 拟人:如“柏风吹烛”,使自然景物更加生动。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内心情感,展现出诗人的细腻情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感慨,同时流露出对自身才华的自我否定,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秋林:象征孤独与思考,反映出诗人的心境。
  • 孤鸿:代表孤独的追求与无奈。
  • 萝雨:细雨如丝,象征生活的琐碎与艰辛。
  • 柏风:清风拂动,带来一丝凉意,象征宁静的内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秋林数骑萧萧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冷清
    • C. 激昂
    • D. 迷惘
  2. “题壁惭无子美才”中“子美”指的是谁?

    • A. 白居易
    • B. 李白
    • C. 杜甫
    • D. 高启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高启《过野寺次韵徐廉使琰旧题》李白《月下独酌》均表现了对孤独的思考,但高启更侧重于对过往的怀念,而李白则倾向于对当下的享受。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古典诗词欣赏与解析》
  • 《中国古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