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舍访吕隐君为学上人题墨竹
作者: 高启 〔明代〕
山房竹雨过,
帘影霭春云。
得与幽人会,
何殊见此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舍的情景,雨水经过竹林,房间的帘影在春天的云朵中若隐若现。能够与这位隐士相遇,实在是与见到这位高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注释
- 山房:山中小屋,指隐士的居所。
- 竹雨:竹林中雨水的声音,形容竹林的清幽。
- 帘影:帘子的影子,在光线的照射下形成的影像。
- 霭:雾气,形容朦胧的状态。
- 幽人:隐士,指与世无争、安静生活的人。
- 此君:此位高人,指隐士吕隐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487年-1535年),字彭宗,号静庵,明朝诗人,和徐渭、冯梦龙并称。高启的诗歌通常以自然、隐逸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高启访友时,表达了他对隐士吕隐君的敬仰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竹林的宁静,反映出他对自然与人际交往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中景象,展现了高启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开头两句“山房竹雨过,帘影霭春云”,用“竹雨”与“帘影”两种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可以听见雨水打在竹叶上的声音,透过帘子看见外面春天的云朵,整个画面显得幽静而清新。接下来的“得与幽人会,何殊见此君”则表达了他与隐士相聚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珍视,隐士的存在就像是与高人交往,体现了心灵的契合。整首诗在宁静中带有柔和的情感,突显了诗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房竹雨过:描绘了在山中小屋,雨水经过竹林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 帘影霭春云:帘子后面的影子与春天的云朵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 得与幽人会:能够与隐士相聚,说明诗人十分珍惜这次相遇,表达了对友谊的重视。
- 何殊见此君:与隐士相会的感觉与见到名人没有区别,展现了对隐士的崇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士的相聚比作见到名人,以此突出其重要性。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前后两句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使用了“竹雨”、“帘影”等意象,表现出一种清幽的自然美和内心的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友谊的珍惜,体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象征着坚韧与高洁,代表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雨:象征着清新与滋润,反映出自然的生机。
- 帘影: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的交织,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热爱
B. 对友谊的珍视
C.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 以上都是 -
“竹雨”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繁华
B. 清幽
C. 忧伤
D. 喧闹 -
“得与幽人会”中“幽人”指的是谁?
A. 高启
B. 吕隐君
C. 自然的灵魂
D. 诗中未提及的人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与高启的《僧舍访吕隐君》都描绘了隐士生活的美好与宁静,但李白的作品更强调酒与友谊的欢愉,而高启则更注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的宁静,体现出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高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高启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