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曾秀州逢四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4:39:37

人物如公乃作州,不知谁合致公侯。

清名不与官称等,颇解天公用意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曾秀州逢四首 其二 赵蕃 〔宋代〕 人物如公乃作州,不知谁合致公侯。 清名不与官称等,颇解天公用意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像您这样的人物才能治理一个州,不知道谁能推荐您成为公侯。您的清廉名声与官职不相称,我颇能理解天意是否有所安排。

注释: 字词注释:

  • 人物:指有才能、有品德的人。
  • 公:对曾秀州的尊称。
  • 作州:治理一个州。
  • 合:应该。
  • 致:推荐。
  • 公侯:指高官显爵。
  • 清名:清廉的名声。
  • 官称:官职的称号。
  • 颇解:颇能理解。
  • 天公:天意。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表达对曾秀州清廉名声与官职不匹配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新,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此诗是赵蕃投赠给曾秀州的四首诗中的第二首,表达了对曾秀州清廉名声的赞赏和对官职不匹配的疑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官场腐败,清廉之士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官职和尊重。赵蕃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曾秀州的敬佩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曾秀州的清廉名声与官职不匹配的描述,表达了对清廉之士的赞赏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人物如公乃作州”一句,直接赞扬了曾秀州的才能和品德,认为他足以治理一个州。而“清名不与官称等”则暗示了社会的不公,清廉的名声并未得到应有的官职和尊重。最后一句“颇解天公用意不”则表达了作者对天意的疑惑,是否天意有所安排,使得清廉之士难以得到应有的地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不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物如公乃作州”:直接赞扬曾秀州的才能和品德,认为他足以治理一个州。
  2. “不知谁合致公侯”:表达了对曾秀州未能得到更高官职的疑惑,不知道谁能推荐他成为公侯。
  3. “清名不与官称等”:暗示了社会的不公,清廉的名声并未得到应有的官职和尊重。
  4. “颇解天公用意不”:表达了作者对天意的疑惑,是否天意有所安排,使得清廉之士难以得到应有的地位。

修辞手法:

  • 比喻:“人物如公乃作州”中,将曾秀州比作能够治理一个州的人物,突出了他的才能和品德。
  • 反问:“不知谁合致公侯”中,通过反问表达了对曾秀州未能得到更高官职的疑惑。
  • 对比:“清名不与官称等”中,通过对比清廉名声与官职的不匹配,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清廉之士的赞赏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描述曾秀州的清廉名声与官职不匹配,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感慨和对天意的疑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物:指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象征着清廉和正直。
  • 公侯:指高官显爵,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 清名:清廉的名声,象征着品德和声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人物如公乃作州”中的“公”指的是谁? A. 赵蕃 B. 曾秀州 C. 其他官员 答案:B

  2. 诗中“清名不与官称等”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清廉的名声与官职相匹配 B. 清廉的名声与官职不相匹配 C. 清廉的名声与官职无关 答案:B

  3. 诗中“颇解天公用意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天意的理解 B. 对天意的疑惑 C. 对天意的赞同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赵蕃的其他诗作,如《投曾秀州逢四首》其他三首,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对曾秀州的赞赏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 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也可以了解宋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

诗词对比:

  • 与赵蕃的其他诗作对比,了解他对不同人物和社会现实的看法。
  • 与陆游的诗作对比,了解不同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了解宋代诗人的作品和风格。
  • 《赵蕃诗集》:深入了解赵蕃的诗作和创作背景。
  • 《宋代文学史》: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