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六日 赵蕃 〔宋代〕
自把残书洗睡昏,欲求甚解与谁论。 乍然好鸟闻深樾,忽尔荒鸡听远村。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整理着残破的书籍,准备入睡,心中有些昏沉,想要深入理解这些书籍的内容,却无人可以讨论。 突然间,听到深林中传来美妙的鸟鸣,紧接着,远处村庄的荒鸡也开始啼叫。
注释:
- 残书:指破旧或不完整的书籍。
- 洗睡昏:整理书籍后准备入睡,心中有些昏沉。
- 甚解:深入理解。
- 乍然:突然。
- 好鸟:指鸣声悦耳的鸟。
- 深樾:深密的树荫。
- 忽尔:突然。
- 荒鸡:指野鸡或不按时啼叫的鸡。
- 远村:远处的村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春天的夜晚,作者在整理旧书时,被自然的声音所打动,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晚年,对知识的渴望与现实的孤独感交织时所作。诗中通过整理残书、听鸟鸣和鸡啼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对知识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春夜的场景,通过“残书”、“好鸟”和“荒鸡”等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自把残书洗睡昏”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整理旧书时的孤独和沉思,而“乍然好鸟闻深樾,忽尔荒鸡听远村”则通过自然的声音,为这种孤独增添了一丝生机和希望。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自把残书洗睡昏”,表达了作者在整理旧书时的孤独和沉思,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第二句“欲求甚解与谁论”,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孤独,想要深入理解书籍的内容,却无人可以分享和讨论。
- 第三句“乍然好鸟闻深樾”,通过突然听到的鸟鸣,为诗中的孤独氛围增添了一丝生机和希望。
- 第四句“忽尔荒鸡听远村”,通过远村鸡啼的声音,进一步扩大了诗的意境,使读者感受到更广阔的自然空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残书”比喻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拟人:通过“好鸟”和“荒鸡”的鸣叫,赋予自然声音以人的情感。
- 对仗:诗中的“乍然”与“忽尔”,“好鸟”与“荒鸡”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与渴望。通过整理残书、听鸟鸣和鸡啼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在孤独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残书:象征着知识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 好鸟: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 荒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常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残书”象征着什么? A. 知识的渴望 B. 生活的无奈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
诗中的“好鸟”和“荒鸡”分别象征着什么? A. 生机和希望;时间的流逝 B. 孤独和渴望;生活的常态 C. 知识的渴望;自然的美丽 D. 生活的无奈;时间的流逝
答案:1. C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感慨。
- 王维的《鸟鸣涧》:通过鸟鸣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赵蕃的《三月六日》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赵蕃的诗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和对知识的渴望,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