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月奉教作
作者: 李峤
柳陌莺初啭,梅梁燕始归。
和风泛紫若,柔露濯青薇。
日艳临花影,霞翻入浪晖。
乘春重游豫,淹赏玩芳菲。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柳树夹道的小路上,黄莺刚刚开始鸣唱;在梅树上,燕子也开始归来。
和风轻拂,紫色的花瓣随风荡漾,柔和的露水洗涤着青色的薇草。
阳光照耀在花影上,彩霞翻腾映入波光之中。
我乘着春天的时光再次游览,沉浸在这芳香的美景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柳陌:柳树成行的小路。
- 莺:黄莺,一种春天常见的鸟。
- 梅梁:梅树的枝梁。
- 燕:燕子,迁徙鸟类,春天归来。
- 紫若:紫色的花瓣。
- 柔露:柔和的露水。
- 青薇:一种植物,常用于描绘清新自然的意象。
- 日艳:阳光灿烂,光线明媚。
- 霞翻:彩霞翻动。
- 浪晖:波光的辉映。
- 豫:指豫州,古时地名,今河南省。
- 淹赏:沉浸于欣赏之中。
- 芳菲:花草的香气和美丽。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涉及到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春意盎然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峤,字子骏,唐代诗人,曾任朝官,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春天的二月,正是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的时节,反映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歌鉴赏:
李峤的《二月奉教作》以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清新的意象,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全诗以柳陌、莺鸣、梅梁、燕归的景象开篇,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柳树在和风中摇曳,黄莺初啭,仿佛在为春天的到来而欢唱;梅树上的燕子归来,为这幅美丽的画卷增添了几分生动。
接下来的“和风泛紫若,柔露濯青薇”一句,展现了春天的柔和与温暖,紫色的花瓣在和风中轻轻荡漾,露水润泽着青色的薇草,传达出一种清新、柔和的自然气息。此处的意象运用细腻,体现出李峤对春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日艳临花影,霞翻入浪晖”一句,描绘了阳光照耀下的花影,及波光粼粼的彩霞,增强了诗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动。最后两句“乘春重游豫,淹赏玩芳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沉醉,流露出一种愉悦和满足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生命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的深情,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画面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陌莺初啭:描绘了春日的柳树小路,黄莺刚开始鸣叫,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梅梁燕始归:梅树上燕子回归,进一步加强春天的气息,表现出生命的复苏。
- 和风泛紫若:和煦的春风中,紫色的花瓣轻轻荡漾,传递出春天的柔美。
- 柔露濯青薇:露水滋润着青色的薇草,表现出春天的清新和生机。
- 日艳临花影:阳光照耀下的花影,展现自然的美丽。
- 霞翻入浪晖:彩霞在波光中翻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和色彩。
- 乘春重游豫:诗人决定在春天再度游览,表达对春天的向往。
- 淹赏玩芳菲: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中,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享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乘春重游”,意味着在春天的气息中游览,暗示与春天的亲密关系。
- 拟人:如“莺初啭”,将黄莺的鸣叫拟人化,增加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全诗的句式结构对称,形成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生命的复苏和春天的温暖。
- 莺:代表春天的声音,生机的象征。
- 梅: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常与春天相联系。
- 燕:代表归来的希望与新的开始。
- 花:象征美与生命的美好。
- 霞:寓意美丽的景象,象征着梦幻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柳陌莺初啭”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梅梁”主要指什么?
A. 梅树的枝条
B. 梅花的香气
C. 梅树下的水流
D. 梅花的颜色 -
“乘春重游豫”中的“豫”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河南
B. 河北
C. 湖南
D. 湖北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战乱带来的凄凉感,与李峤的春意盎然形成对比。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作品同样描绘春天的美景,但更多地关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李峤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对《二月奉教作》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