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九月奉教作
作者: 李峤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曲池朝下雁,幽砌夕吟蛩。
叶径兰芳尽,花潭菊气浓。
寒催四序律,霜度九秋钟。
还当明月夜,飞盖远相从。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曲池旁,雁群朝下飞翔;傍晚的幽静小路上,听到蟋蟀在吟唱。
兰花的香气已经消散,菊花的气息却愈加浓烈。
寒气催生四季的规律,霜降标志着九月的到来。
还要等到明亮的月夜,我的飞盖将与你远远相随。
注释:
- 曲池:曲折的池塘,常用来描绘风景。
- 下雁:指的是雁群飞往南方,寓意秋天的到来。
- 幽砌:幽静的小石阶,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蛩:蟋蟀,夏秋季节常见的鸣虫。
- 兰芳:兰花的香气。
- 菊气:菊花的香气,象征着秋天的气息。
- 四序律:四季的变化规律。
- 九秋钟:九月的钟声,象征秋天的到来。
- 明月夜:指明亮的月夜,常被赋予浪漫情感。
典故解析:
-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 月夜:月亮在古诗中常象征思念和团圆,诗人期待在月夜中与友人相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峤,字太白,号青山,唐代诗人,主要以五言诗和古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九月,正值初秋,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九月奉教作》是一首描绘秋季景色的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气息和诗人内心的情感。开头两句“曲池朝下雁,幽砌夕吟蛩”通过晨昏交替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雁群的南飞和蟋蟀的鸣唱交织在一起,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来临。接下来的“叶径兰芳尽,花潭菊气浓”,则是对秋天花草的描绘,兰花的香气消逝,而菊花却在秋风中愈发浓烈,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延续。
诗中“寒催四序律,霜度九秋钟”更是用季节的变化体现出时间的流逝,寒意和霜降象征着自然界的规律,也映射着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思考。而结尾“还当明月夜,飞盖远相从”则寄托了诗人对友人和美好时光的怀念,明月之下,飞盖相随,表达了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曲池朝下雁:晨光中,雁群在曲池上空飞翔,暗示秋天的来临。
- 幽砌夕吟蛩:傍晚时分,小路上传来蟋蟀的吟唱,增添了秋天的寂静与幽深。
- 叶径兰芳尽:兰花的香味已消散,象征夏天的结束。
- 花潭菊气浓:而菊花的香气却愈加浓烈,代表着秋天的丰盈与成熟。
- 寒催四序律:寒冷的气候推动着四季的交替,显示了自然的规律。
- 霜度九秋钟:霜降象征着九月的到来,时间的流逝加深了诗人的思考。
- 还当明月夜:期望在明亮的月夜重聚,寄托了对友谊的珍视。
- 飞盖远相从:暗示友人之间的情谊,虽远隔但心意相通。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夕吟蛩”,赋予蟋蟀以人类的情感。
- 对仗:如“曲池朝下雁,幽砌夕吟蛩”,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诗人内心的情感,增强了诗的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未来重聚的期待。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及离别。
- 蟋蟀:代表着秋天的静谧和深思。
- 兰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 菊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明月: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曲池朝下雁”中的“雁”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鸟类?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中提到的“兰芳尽”指的是什么? A. 兰花的香气消失
B. 兰花的花瓣凋落
C. 兰花的颜色变淡
D. 兰花的生长旺盛 -
诗中的“明月夜”想象了什么场景? A. 与友人相聚
B. 独自欣赏月色
C. 追忆往昔
D. 远行旅途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孟浩然《春晓》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李峤的《九月奉教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情感的寄托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地展现了自然的宁静和诗人的闲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