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同天(即怨王孙)》

时间: 2025-01-01 18:19:51

海宇,称庆。

复生元圣。

风入南薰。

拜恩遥阙,衣上晓色犹春。

望尧云。

游钧广乐人疑梦。

仙声共。

日转旗光动。

无疆帝算,何独待祝华封。

与天同。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庆同天(即怨王孙)

作者: 张先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海宇,称庆。复生元圣。风入南薰。拜恩遥阙,衣上晓色犹春。望尧云。游钧广乐人疑梦。仙声共。日转旗光动。无疆帝算,何独待祝华封。与天同。


白话文翻译:

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庆祝的声音响起,仿佛再生的元圣降临。南风送来春意,遥远的殿阙中我恭敬地拜谢恩泽,晨曦的光彩映照在衣襟上,仿佛仍是春天。遥望尧天云气,游乐的音响让人觉得如同梦境,仙乐相和,阳光下的旗帜闪烁着光芒。无边的帝王之算,为什么偏偏等待着祝华的封号呢?我愿与天同乐。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宇: 广大的天地。
  • 称庆: 欢庆,歌颂。
  • 复生元圣: 重新感受到元圣(指天子或圣人)的降临。
  • 南薰: 南风,带来温暖与春意。
  • 拜恩遥阙: 在遥远的殿阙中,向恩德致以敬意。
  • 尧云: 形容尧天的景象,象征太平盛世。
  • 游钧广乐: 形容乐曲的悠扬动听。
  • 仙声共: 仙乐相和。
  • 日转旗光动: 太阳移动,旗帜的光辉闪动。

典故解析:

  • : 指尧舜时代,象征治国安民的美好时代。
  • 祝华封: 祝华封是古代对封号的尊称,暗指对权力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子明,号孤雁,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作于宋代,正值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丰盛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期待。


诗歌鉴赏:

《庆同天》是张先的一首充满生机的作品,诗中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对太平盛世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欢庆的气氛。这首诗的开头以“海宇,称庆”引入,展现了广阔天地间的庆祝场面,紧接着用“复生元圣”表达了对美好时代的渴望与向往。南风的轻拂与春光的照耀,构成了一幅温暖的春日画面,令人心情愉悦。

在对尧天的描绘中,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隐含了对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期待。诗中“游钧广乐人疑梦”的句子,生动体现出乐声的悠扬和梦境般的美好,这种美感让人沉醉。最后的“与天同”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彰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整首诗在音韵上流畅,意象丰富,充满了对春天和美好生活的渴望,是对传统文化和理想社会的一种美好描绘。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宇,称庆。
    开篇以“海宇”引入,营造出广阔的背景,表达庆祝的主题。

  2. 复生元圣。
    通过“复生”来暗示一种重生的感觉,传达出对美好时代的期待。

  3. 风入南薰。
    南风带来的温暖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为诗歌增添了生机。

  4. 拜恩遥阙,衣上晓色犹春。
    表达对恩德的感激,晨光的描绘更显生机盎然。

  5. 望尧云。
    以“尧”作为理想政治的象征,表明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6. 游钧广乐人疑梦。
    描绘音乐的优美,令人陶醉于梦境般的美好之中。

  7. 仙声共。
    体现出乐声的和谐美好,增加了诗的意境。

  8. 日转旗光动。
    太阳的移动和旗帜的摇曳,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活力。

  9. 无疆帝算,何独待祝华封。
    表达对权力与地位的思考,暗示对未来的期待。

  10. 与天同。
    结尾以一种豪迈的语气,表达了与天地共欢的理想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南风比作春天的使者,生动形象地传达春意。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的祝福,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宇: 象征广阔的天地,代表自由与包容。
  • 春: 代表生机与希望,暗示美好的未来。
  • 尧: 指代理想的统治者,象征美好政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海宇,称庆”中的“海宇”是指什么? A. 大海
    B. 广阔的天地
    C. 祭典
    D. 诗歌

  2. 诗中“游钧广乐人疑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迷茫
    C. 陶醉于音乐的美好
    D. 对现实的不满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张先的《庆同天》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是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描绘,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而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宣泄。两者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张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