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侍宴德寿宫应制赋假山)》

时间: 2025-01-06 09:55:15

向逍遥物外,造化工夫,做成幽致。

杳霭壶天,映满空苍翠。

耸秀峰峦,媚春花木,对玉阶金砌。

方丈瀛洲,非烟非雾,恍移平地。

况值良辰,宴游时候,日永风和,暮春天气。

金母龟台,傍碧桃阴里。

地久天长,父尧子舜,灿绮罗佳会。

一部仙韶,九重鸾仗,年年同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蓬莱(侍宴德寿宫应制赋假山)
作者: 曾觌(宋代)

向逍遥物外,造化工夫,做成幽致。
杳霭壶天,映满空苍翠。
耸秀峰峦,媚春花木,对玉阶金砌。
方丈瀛洲,非烟非雾,恍移平地。
况值良辰,宴游时候,日永风和,暮春天气。
金母龟台,傍碧桃阴里。
地久天长,父尧子舜,灿绮罗佳会。
一部仙韶,九重鸾仗,年年同醉。

白话文翻译:

全诗意为:
在那逍遥自在的境外,造物主的巧妙工夫,创造了如此幽雅的景致。
朦胧的云雾如壶天般,映照着空中苍翠的色彩。
高耸的山峰,春天的花木显得格外娇美,映衬着玉阶和金砌。
那如同方丈的瀛洲,并非烟雾缭绕,而是恍若从平地升起。
如今正值良辰美景,宴游的时节,日子悠长,风和日丽,正是暮春的气候。
金母龟台,恰好在碧桃树的阴影下。
世代相继,尧舜之治,绚丽的盛会长存。
一年又一年,仙乐飘扬,九重天上鸾车相伴,大家共同在这美好的时光中陶醉。

注释:

  • 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 杳霭:指朦胧的云雾。
  • 壶天:比喻一种悠远恬静的境地。
  • 方丈:指方形的地方,这里指瀛洲。
  • 金母龟台:传说中的仙境,与长生不老有关。
  • 尧舜:古代贤明的帝王,象征美好的治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觌,字子舜,号心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盛世,社会相对安定,诗人在德寿宫宴游时赋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体现了对人间仙境的向往。

诗歌鉴赏:

《醉蓬莱》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然景观与人们的游乐活动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开头“向逍遥物外”即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接着借助细腻的意象展现出春日的美好,山峰的秀丽,花木的娇媚,宛如一个人间仙境。诗中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享受,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曾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还通过尧舜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理想化的情感。在宴游之际,诗人感受到的愉悦与和谐,使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和对美好的追求,给人以心灵的滋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向逍遥物外,造化工夫,做成幽致。
    表达一种对超然境界的追求,赞美自然界的奇妙景致。

  2. 杳霭壶天,映满空苍翠。
    形容云雾缭绕,山林苍翠,营造出神秘而清新的氛围。

  3. 耸秀峰峦,媚春花木,对玉阶金砌。
    描绘了春天的花木与高耸的山峰,衬托出宫殿的华美。

  4. 方丈瀛洲,非烟非雾,恍移平地。
    强调瀛洲的清晰与真实,似乎从平地升起,令人向往。

  5. 况值良辰,宴游时候,日永风和,暮春天气。
    正值美好的时光,适合宴游,描绘了和煦的春日气候。

  6. 金母龟台,傍碧桃阴里。
    金母龟台为古代神话中的仙境,与碧桃树相映成趣。

  7. 地久天长,父尧子舜,灿绮罗佳会。
    借尧舜之名,表达人间的和谐美好,展现长久的盛会。

  8. 一部仙韶,九重鸾仗,年年同醉。
    描述年年在仙乐与华车的陪伴中陶醉,体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如“杳霭壶天”)、对仗(如“日永风和,暮春天气”)等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出一种轻松愉悦、超然物外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逍遥: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 杳霭:象征神秘与宁静。
  • 峰峦:自然的壮丽。
  • 春花: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金母龟台:象征长生与理想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杳霭”指的是什么? A. 清晰的天空
    B. 朦胧的云雾
    C. 明亮的阳光

  2. 诗人提到的“金母龟台”象征什么? A. 现实的繁华
    B. 仙境与长生
    C. 战争与纷扰

  3. 全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忧伤
    B. 享乐与向往
    C. 冷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杜甫)
  • 《庐山谣》(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夜喜雨》相比,曾觌的《醉蓬莱》更加注重描绘人间与仙境的交融,展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然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历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