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初冬夜坐闻淮上捷音次韵)》
时间: 2025-01-04 12:43: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更漏迢迢,乍寒天气,画烛对床。
正井梧飘砌,边鸿度月,故人何处,水远山长。
老去功名,年来情绪,宽尽寒衣销旧香。
除非是,仗蛮笺象管,时伴吟窗。
词章。莫话行藏。
且喜见捷书来帝乡。
看锐师云合,妖氛电扫,随堤宫柳,依旧成行。
梦绕他年,青门紫陌,对酒花前歌正当。
空成恨,奈潘郎两鬓,新点吴霜。
白话文翻译
夜深时分,漏壶的滴答声悠远绵长,初冬的寒气袭来,烛光映照着床头。
正当梧桐树叶飘落,鸿雁在月空中飞过,老朋友你在哪里呢?水远山长,难以相见。
岁月流逝,功名淡薄,近来的情绪低落,宽厚的寒衣已不再散发旧日的香气。
除非是用些精美的纸笺,偶尔陪伴我在窗前吟唱。
词章,莫再提及行踪隐秘。
幸好收到捷报,来自帝乡的好消息。
看锐利的军队云聚而至,妖气电闪而散,沿着堤岸的宫柳,依然成行。
梦中萦绕的是往年的情景,青门紫陌,和友人对酒高歌的场面正好。
可惜如今只剩怨恨,奈何潘郎两鬓已白,新添了吴霜。
注释
- 更漏:指计时的漏壶,滴漏声响表示时间的流逝。
- 乍寒:突然变冷,形容冬季开始的寒意。
- 画烛:精美的蜡烛,指烛光温暖。
- 井梧:井字形的梧桐树,象征秋冬时节的凋零。
- 边鸿:鸿雁,象征远方的朋友。
- 水远山长:形容距离遥远,难以相聚。
- 潘郎:指潘岳,本诗中可能隐喻某位情人,表达惋惜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觌,字子骞,号石潭,宋代诗人,擅长词曲,常以抒发情感见长。其作品多描绘山水、季节变化及人情冷暖,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初冬之夜,诗人因时节的寒冷和远方友人的思念而感到深思,反映了个人情感与历史变迁的交融。
诗歌鉴赏
这首《沁园春》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一开篇,寒冷的冬夜与滴漏的声响使人感到孤寂,烛光的温暖仿佛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怀念。接着,诗人通过“故人何处,水远山长”的叹息,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的无情。功名的追求在时间的流转中显得微不足道,平淡而又真实的情感更为珍贵。
从诗中“除非是,仗蛮笺象管,时伴吟窗”一句,可以看出诗人的孤独与对艺术的寄托,似乎只在纸笺上找到一丝慰藉。后半部分转向捷报的到来,描绘了国家的安宁与士兵的锐气,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而最后的“空成恨,奈潘郎两鬓,新点吴霜”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既有对逝去青春的惋惜,也有对生活的感慨。
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物、人生感受与历史变迁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的交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更漏迢迢,乍寒天气,画烛对床:夜深更漏声声,寒意初现,烛光映照床头,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正井梧飘砌,边鸿度月,故人何处,水远山长:梧桐掉落的叶子与空中的鸿雁,唤起对故人的思念,展现出人生的遥远与隔阂。
- 老去功名,年来情绪,宽尽寒衣销旧香:对功名的淡漠与情绪的低落,寒衣不再散发香气,象征着岁月的无情。
- 除非是,仗蛮笺象管,时伴吟窗:只有通过吟唱与写作,才能找到一丝慰藉与陪伴。
- 词章。莫话行藏:此处表明不再追求名利,转而珍惜当下的文字与情感。
- 且喜见捷书来帝乡:突然得到捷报,心中一喜,象征着国家的安宁。
- 看锐师云合,妖氛电扫,随堤宫柳,依旧成行:描绘了军队的集结与妖气的驱散,展现了国家的强盛与安宁。
- 梦绕他年,青门紫陌,对酒花前歌正当:梦中回忆往年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展现了欢快与美好的瞬间。
- 空成恨,奈潘郎两鬓,新点吴霜:最后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以“寒衣”象征过往的情感与人际关系。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
- 对仗:如“水远山长”与“青门紫陌”,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冬夜的描写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人生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的关切与对青春流逝的惋惜,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天:象征孤独与思念。
- 画烛:代表温暖与回忆。
- 鸿雁:象征远方的友人,传递思念之情。
- 青门紫陌:指往日美好的回忆与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更漏”指的是什么?
- A. 时钟
- B. 漏壶
- C. 冷风
- D. 树木
-
“故人何处,水远山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思乡
- B. 欢喜
- C. 思念
- D. 愤怒
-
“空成恨,奈潘郎两鬓,新点吴霜”中“吴霜”指的是什么?
- A. 武器
- B. 霜雪
- C. 年龄
- D. 地名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曾觌与李清照:两者都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曾觌更强调对国家的关注,而李清照则更多关注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
- 曾觌与苏轼:两位诗人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曾觌的作品更显细腻与婉约,而苏轼则多了一份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