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宴坐》
时间: 2025-01-04 09:5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有酒病不饮,有诗慵不吟。
头眩罢垂钩,手痹休援琴。
竟日悄无事,所居闲且深。
外安支离体,中养希夷心。
窗户纳秋景,竹木澄夕阴。
宴坐小池畔,清风时动襟。
白话文翻译:
有酒却因病无法饮用,有诗却因懒惰不想吟诵。
头晕目眩,放下钓竿;手麻无力,停下弹琴。
整日静悄无事,居所幽静而深远。
体外虽有病痛,内心却在追求宁静和清淡。
窗户外秋色迷人,竹木在夕阳下显得清澈。
坐在小池边,清风不时轻拂衣襟。
注释:
- 有酒:有酒饮,但因病无力饮用。
- 病不饮:因生病而无法享受饮酒的乐趣。
- 慵不吟:慵懒得不愿吟唱诗歌。
- 头眩:头晕目眩。
- 罢垂钩:放下钓竿,不再钓鱼。
- 手痹:手麻木无力。
- 休援琴:不再弹奏琴乐。
- 竟日:整天。
- 所居:所居住的地方。
- 闲且深:既安静又幽深。
- 外安支离体:外在的身体状况不佳。
- 中养希夷心:内心追求清淡宁静的状态。
- 窗户纳秋景:窗外的秋天景色映入眼帘。
- 竹木澄夕阴:竹林和树木在夕阳下显得清澈明亮。
- 宴坐小池畔:在小池边悠闲聚会。
- 清风时动襟:清风时而拂动衣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通俗易懂,关心民生,作品涉及广泛,尤以《琵琶行》和《长恨歌》最为人知。白居易在其诗作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追求平易近人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病中宴坐》创作于白居易身患疾病之际,他在病中体验到身体的无力与内心的宁静,表达了病痛与闲适生活的矛盾心态。此诗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病中宴坐》是白居易在生病期间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闲适境界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身心的疲惫与无奈:即使有酒也因病无法饮用,尽管有诗也因懒惰不想吟诵。这样的开篇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与无力感。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他在病中静谧的心境。整日无事的居所,内心却追求着宁静与清淡。窗外的秋色、竹木的清晰,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图景,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然。最后两句描写了坐在小池边的情景,清风轻拂衣襟,进一步突显出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表现了白居易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既有对身体病痛的无奈,也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渲染,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态,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由内而外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酒病不饮:尽管有酒在手,但因生病而无法享用,表现出一种无奈。
- 有诗慵不吟:即使有诗可吟,但因懒惰而不愿吟诵,显示出一种内心的不情愿。
- 头眩罢垂钩:头晕目眩,放下了钓竿,传达出身体的不适。
- 手痹休援琴:手麻木无力,停止了弹琴,强化了病痛的感觉。
- 竟日悄无事:整天过得平静而无事,暗示一种孤独感。
- 所居闲且深:居所既安静又幽深,映衬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 外安支离体:身体外在的虚弱与不安。
- 中养希夷心:内心却在追求一种清淡与超然的心境。
- 窗户纳秋景:窗外的秋色透入室内,增加了自然的气息。
- 竹木澄夕阴:夕阳下的竹木显得清澈,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宴坐小池畔:在小池边悠闲地聚会,描绘了一种宁静的场景。
- 清风时动襟:清风轻轻拂动衣襟,传达出一种惬意的享受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身体的病痛与内心的宁静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清风轻拂衣襟,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意境。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病中生活的无奈与内心的宁静展开,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强调了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内心依然可以追求宁静与安详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象征着生活的乐趣与享受。
- 诗:代表着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 秋景:象征着宁静与淡泊的心境。
- 竹木:代表自然的纯净与清新。
- 清风: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愉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病中宴坐》中因为什么原因无法饮酒? A. 没酒
B. 生病
C. 没时间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主要是: A. 春天的花朵
B. 秋天的竹木
C. 夏天的荷塘 -
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A. 忧愁
B. 超然
C. 忙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病中宴坐》与杜甫《月夜忆舍弟》:二者都表达了在病痛或困境中的孤独感与对生活的思考,但白居易更倾向于内心的宁静,而杜甫则表达了对亲情的思念与忧愁。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