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芦管》
时间: 2025-01-14 23:01: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
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
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
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
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
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白话文翻译:
新芦管的声音幽咽而细腻,古竹枝则显得凄凉。
听起来像是在猿啼的峡谷中歌唱,似乎是在雁门外吹响。
音调高亢而急促,声音时而细微时而延迟。
粗犷的乐器让人厌恶,而细腻的旋律却更能打动人心。
来自云水如画的巴南的旅人,和在风沙中奔跑的陇上孩子。
屈原在泪水中度过的夜晚,苏武在孤独中断肠的时刻。
仰头听着胡驹的鸣叫,惊动了栖息的越鸟。
为何说胡人和越人不同,听到这声音却同样感到悲伤。
注释:
- 幽咽:声音细微而低沉,形容乐器发出的幽静之音。
- 芦管:用芦苇制作的乐器,声音清丽。
- 觱篥:一种古老的乐器,音色粗犷。
- 云水巴南:指巴蜀地区,山水秀美,寓意诗人心中向往的地方。
- 屈原:古代诗人,因国破而流亡,心中悲痛。
- 苏武:汉朝使者,遭遇困境,思乡心切。
典故解析:
- 屈原收泪夜:提到屈原的悲痛,表现诗人在听到乐声时的情感共鸣。
- 苏武断肠时:借用苏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共通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官至左拾遗,被誉为“诗王”。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受个人经历与社会动荡的影响,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离愁别恨的感慨。
诗歌鉴赏:
《听芦管》通过描绘乐器的声音,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对故乡的思考。诗中细腻的音调和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意境。白居易以“幽咽新芦管”开篇,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通过对比不同乐器的特点,表达了对音乐的感悟。乐声仿佛在诉说着屈原和苏武的悲伤故事,诗人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个体情感的共鸣。最后一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更是升华了主题,强调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悲伤面前的共情,体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与深邃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咽新芦管:描绘乐声的细腻,暗示内心的孤独。
- 凄凉古竹枝:古竹的枝条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增加了悲凉的氛围。
- 似临猿峡唱:乐声的场景设定,营造出一种自然的孤独感。
- 疑在雁门吹:暗示离别与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乐器声音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情感表现。
- 对仗:如“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个体在历史和文化中寻求情感共鸣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芦管:象征孤独与细腻的情感。
- 古竹:象征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无情。
- 猿峡、雁门:代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反映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听芦管》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李白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屈原”代表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绝望与思乡
- C. 怒火
- D. 轻松
答案:
- B. 白居易
- B. 绝望与思乡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杜甫的作品常常围绕社会现实与个体情感,白居易更注重通俗易懂的表达,而杜甫则更加深邃与悲壮。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选》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