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蜂黄渐褪。蝶也无多粉。试向落红重借问。剩得几番风信。和春见了还羞。朝朝不上帘钩。今日送春归去,莫教莺燕遮留。
白话文翻译:
蜜蜂的黄色逐渐褪去,蝴蝶也不再有许多花粉。试着向落下的花瓣询问,究竟还剩多少春天的消息。和春天见面时,心中依然感到羞愧。每天都不再挂起帘子。今天将春天送走,不要让黄莺和燕子阻挡它的离去。
注释:
- 蜂黄:指蜜蜂的黄色,象征春天的生机。
- 渐褪:逐渐褪去,指春天的气息在减弱。
- 落红:落下的花瓣,象征春天的凋零。
- 风信:风中传来的春天的消息。
- 羞:此处意指对春天的留恋和不舍。
- 帘钩:指挂帘子的钩子,表示不再关上窗帘,象征心情的开放。
- 莺燕:指黄莺和燕子,春天的代表,表现对春天的依依不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俞士彪,清代诗人,精通诗词,作品多以抒情为主,注重自然与人情的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春末夏初之际,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即将来临的夏天的感怀,反映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
诗歌鉴赏:
这首《清平乐 其一》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春天渐行渐远的景象,诗人在春末秋初的时节,感受到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惆怅。开头的“蜂黄渐褪,蝶也无多粉”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春天的衰退,蜜蜂和蝴蝶的减少象征着春的离去。接下来的“试向落红重借问”则以花瓣的凋落,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切怀念和对流逝时间的感伤。
在修辞上,诗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手法,如“试向落红重借问”,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春天的追忆,也引发读者的共鸣。最后一句“莫教莺燕遮留”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出对春天的不舍与告别,这种情感在诗中是贯穿始终的。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蜂黄渐褪”:引入生动的自然意象,表现春天的衰退。
- “蝶也无多粉”:蝴蝶的减少反映出春天的消逝。
- “试向落红重借问”:用落花象征春天的流逝,表达对春天的追问与不舍。
- “剩得几番风信”:暗示春天的消息已经不多,营造出一种惆怅的氛围。
- “和春见了还羞”:与春的相见充满了羞涩,反映内心的复杂情感。
- “朝朝不上帘钩”:日复一日的不再关上帘子,象征着对春的迎接与期待。
- “今日送春归去,莫教莺燕遮留”: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春天的不舍,恳求自然不要阻挡春天的离去。
-
修辞手法:
- 比喻:“蜂黄渐褪”,用色彩变化暗示时光流逝。
- 拟人:“试向落红重借问”,赋予花瓣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朝朝不上帘钩”,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春天的留恋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告别。
意象分析:
- 蜂黄: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逐渐褪去则暗示着春天的结束。
- 蝶:蝴蝶是春天的代表,象征着美好与脆弱。
- 落红:凋零的花瓣,象征着青春的流逝和美好的失去。
- 莺燕:春天的使者,代表着春天的温暖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蜂黄渐褪”中的“蜂黄”指的是: A. 蜜蜂的颜色 B. 蜂蜜的味道 C. 蜂窝的形状
-
诗中提到的“落红”是指: A. 玫瑰花 B. 凋谢的花瓣 C. 新开的花
-
“莫教莺燕遮留”表达的是: A. 不想让春天走 B. 希望黄莺和燕子留住春天 C. 期盼春天快点来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比较李清照与俞士彪在春天主题上的不同表现,李清照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与女性视角,而俞士彪则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内心的感怀与哲思。
参考资料:
- 《清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俞士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