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刘敞秀才》
时间: 2025-01-06 04:51: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依韵和刘敞秀才》
安得采虚名,师道欲吾广。
虽然成术业,曾不计少长。
孔孟久已亡,富贵得亦傥。
后生不闻义,前辈惧为党。
退之昔独传,力振功不赏。
舌吻张洪钟,小大扣必响。
近世复泯灭,务觉多忽恍。
今子诚有志,方驾已屡枉。
自惭怀道浅,所得可下上。
正如种青松,而欲托朽壤。
典册皆可寻,圣言皆可仰。
幸无增我过,此语固不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声的追求和对师道的渴望,虽然他已经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但并不计较高低。孔子和孟子的教诲早已消逝,富贵的获得也只是偶然。后辈们对义理缺乏了解,前辈们又害怕被当成朋党。退之(指退之先生)曾经独自传授学问,努力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舌头和嘴巴如同洪钟,声响必定响亮。近来的时代又逐渐消亡,许多人却感到迷惘和失落。如今的你确实有志向,但所求的方向屡屡偏离。自愧道理浅薄,所学所得与高深的道义相去甚远。就像是种下青松,却希望生长在腐朽的土壤中。经典典籍皆可查阅,圣贤的教诲也可以仰望。希望不会增加我的过错,这句话本身是毫无错谬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安得:如何能。
- 虚名:空洞的名声。
- 师道:师者的道德和教义。
- 孔孟:指孔子和孟子的学说。
- 亡:指消亡、失传。
- 傥:偶然、侥幸。
- 后生:年轻一代,晚辈。
- 义:指道义、正义。
- 朋党:结党营私。
- 舌吻:舌头和嘴巴的比喻。
- 洪钟:比喻声音洪亮。
- 泯灭:消失、灭绝。
- 忽恍:迷惘、失落。
- 自惭:自感惭愧。
- 托朽壤:寄托在腐朽的土壤中,形容条件极差。
典故解析:
- 孔孟:指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代表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 退之:指宋代著名的学者周敦颐,他的学说在当时影响深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青溪,宋代诗人,及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和咏怀诗,风格清新流畅,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名利、道义的思考。诗人借和刘敞的韵,抒发自己对师道的崇敬和对现状的不满,反映出对后辈学者学习态度的忧虑。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依韵和刘敞秀才》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诗中体现了诗人对名声的反思与对学术传承的忧虑。全诗言辞清晰,情感真挚。诗人首先表达了对“虚名”的反感,强调师道的内涵和重要性,这样的开篇引人深思,显示了他对学问的渴望和追求。接着,诗人提及孔孟的教诲已然失传,时代的变迁让后辈失去了对义理的认知,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学术的断层,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诗中提到的“舌吻张洪钟”,暗喻了言论的力量,强调了思想的传播与接受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推移,许多真理和道义被忽视,造成了年轻一代的迷茫。最后,诗人以自谦的方式总结,表达了自己对知识渊博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当下教育环境的不满。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学术追求的反思,也是对社会文化的深切关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安得采虚名:诗人质疑如何能追求空洞的名声。
- 师道欲吾广:希望能够广泛传承师道。
- 虽然成术业:即使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
- 曾不计少长:不在乎成就的大小。
- 孔孟久已亡:孔子和孟子的教诲久已失传。
- 富贵得亦傥:富贵的获得只是偶然。
- 后生不闻义:年轻一代对道义缺乏了解。
- 前辈惧为党:前辈们害怕被视为朋党。
- 退之昔独传:退之曾独自传授学问。
- 力振功不赏:努力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
- 舌吻张洪钟:言语的力量如同洪钟般响亮。
- 小大扣必响:无论大小都有反响。
- 近世复泯灭:近来的时代又逐渐消亡。
- 务觉多忽恍:许多人感到迷惘和失落。
- 今子诚有志:如今的你确实有志向。
- 方驾已屡枉:所求的方向屡屡偏离。
- 自惭怀道浅:自愧道理浅薄。
- 所得可下上:所学所得与高深的道义相去甚远。
- 正如种青松:比喻希望与条件的矛盾。
- 而欲托朽壤:寄托在腐朽的土壤中。
- 典册皆可寻:经典典籍皆可查阅。
- 圣言皆可仰:圣贤的教诲也可以仰望。
- 幸无增我过:希望不会增加我的过错。
- 此语固不爽:这句话本身是毫无错谬的。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安得采虚名,师道欲吾广”。
- 比喻:将言论的传播比作洪钟。
- 排比:在表达对后辈学者的担忧时使用排比,增强了语气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真理的渴求,反映了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忧虑。诗中展现了知识分子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名:象征空洞的名声,强调追求内涵的重要性。
- 师道:象征传统的道德和教育理念。
- 青松:象征理想与追求的坚定。
- 朽壤:象征不良的环境与条件。
- 典册:象征知识的宝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孔孟”指的是哪两位思想家?
- A. 老子和庄子
- B. 孔子和孟子
- C. 释迦牟尼和耶稣
- D. 荀子和韩非子
-
诗人对“虚名”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反感
- C. 无所谓
- D. 崇拜
-
诗中提到“舌吻张洪钟”的意思是:
- A. 言语力量的巨大
- B. 舌头很长
- C. 说话的技巧
- D. 口才不好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淡泊。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隐居生活,反映对自然的热爱与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梅尧臣的诗更注重内心的道德追求和对教育的思考,而王之涣则侧重于外在的壮丽景色和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收录了大量宋代诗人的作品,供研究与欣赏。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提供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与背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