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郭星已阑,解缆潮将歇。
烛灭蒲塘深,去棹何忽忽。
宿酒破余酲,西风吹残月。
乍别易怀人,欲寐屡搔发。
如何将客心,一棹雨丝白。
白话文翻译
诗的意思是:出城时,星星已经快要消失,解开缆绳时潮水也快要停止。蜡烛熄灭在深深的蒲塘里,划船时心情却是那样惶急。宿酒未醒,西风吹来,残月映照在水面。刚刚离别便容易想念对方,想要入睡却总是抓挠自己的头发。如何才能安抚这颗漂泊的心,只有一桨划开细雨如丝的白色水波。
注释
字词注释
- 郭:城外的地方。
- 阑:快要消失。
- 解缆:解开船缆。
- 潮:潮水。
- 蒲塘:水边有蒲草的地方。
- 忽忽:心情急躁、不安。
- 宿酒:宿醉。
- 破余酲:酒意未消。
- 乍别:刚刚分别。
- 屡搔发:多次抓挠头发,表示焦虑。
- 客心:漂泊者的心情。
- 雨丝白:细雨如丝,水面泛白。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诗中提到的“西风”、“残月”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孤独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大椿,清代诗人,生于1631年,卒于1711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和谐。他的作品通常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创作背景
《平望道中》创作于任大椿行走于江湖时,正值孤独与思乡之情交汇,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与朋友离别的感慨。
诗歌鉴赏
《平望道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全诗共八句,字句简练,却意境深远。开头“出郭星已阑,解缆潮将歇”,描绘了夜晚出城时的情景,星星渐渐消失,潮水也快要停滞,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
接下来的“烛灭蒲塘深,去棹何忽忽”则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急迫与不安,蜡烛的熄灭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消逝,而“去棹何忽忽”则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焦虑感。随着“宿酒破余酲”,诗人似乎在宿醉的状态中,内心的迷茫与思念交织在一起。
“乍别易怀人,欲寐屡搔发”表达了离别后的惆怅与对友人的思念,频繁地抓挠头发则是无奈的表现,反映了他对心中思念的无力感。结尾的“如何将客心,一棹雨丝白”,通过雨丝的意象,象征着漂泊的心灵与对家的渴望,表达了一个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展示了任大椿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诗歌功底。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郭星已阑:夜晚出城,星星快要消失,暗示时间的流逝。
- 解缆潮将歇:解开船缆时,潮水即将停止,表达出一种静谧状态。
- 烛灭蒲塘深:蜡烛熄灭在水边的蒲塘,暗示孤独与黑暗。
- 去棹何忽忽:划船时心情急躁,不安。
- 宿酒破余酲:宿醉未醒,思绪混乱。
- 西风吹残月:西风吹来,照在残月上,营造出凄凉的意境。
- 乍别易怀人:刚刚离别时,容易想念他人。
- 欲寐屡搔发:想要入睡却反复抓挠头发,表现思念的焦虑。
- 如何将客心:如何才能安抚漂泊的心灵?
- 一棹雨丝白:一桨划开细雨,象征着心灵的寄托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雨丝白”比喻细雨,增加了画面的动感与情感的细腻。
- 拟人:如“西风吹残月”,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增强了氛围。
- 对仗:如“乍别易怀人,欲寐屡搔发”,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出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与对故人的思念,展现了孤独与漂泊的心态,传达出一种对人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星:象征希望与光明,但在此时已快要消逝,暗示失去。
- 潮:代表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生命的无常。
- 蜡烛:象征光明与温暖,熄灭则意味着孤独与凄凉。
- 雨丝:象征思念与愁苦,细雨如丝,带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出郭星已阑”的意思是什么?
A. 太阳升起
B. 星星快要消失
C. 夜晚很长 -
“乍别易怀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思念
C. 无聊 -
诗中提到的“宿酒破余酲”是什么意思?
A. 醉酒未醒
B. 酒醉高歌
C. 酒杯已空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任大椿与王维的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生的感慨,但任的作品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而王维则常常通过山水描绘出一种恬淡的心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任大椿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维与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