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用渊明韵二首》
时间: 2025-01-04 10:46: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用渊明韵二首
作者:方回
渊明谢督邮,犹有金石交。
故人笃古谊,未随霜叶雕。
把菊东篱下,气与南山高。
颜生忽至止,双凤鸣青霄。
我誓死岩穴,瓮灌讵云劳。
奈何今年秋,一旱川原焦。
酒钱蔑由致,拟坡聊和陶。
索寞世所贱,由来非一朝。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古代隐士陶渊明的怀念与敬仰。诗中提到陶渊明辞去官职,依然与朋友保持深厚的友情,友人之间的情谊如同金石般坚固,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在东篱下采菊时,诗人感到气节与南山的高远相匹配。颜真卿的到访和双凤的鸣叫象征着诗人的志向和理想。他发誓要隐居山岩,过一种不受世俗干扰的生活。可惜今年的秋天干旱,土地焦枯,酒钱也难以筹集,只能以陶渊明的诗句为乐。诗人感叹,世俗对隐士的贬低并非一朝一夕。
注释
-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以隐居生活和田园诗著称。
- 督邮:古代官职,指地方官员。
- 霜叶:秋天的枯叶,象征时光流逝。
- 双凤鸣青霄:象征高洁的志向,双凤是吉祥的象征。
- 岩穴:指隐居的地方。
- 瓮灌:古代用瓮装酒,指饮酒。
- 索寞:孤寂、乏味。
- 由来非一朝: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回,字君山,号渔山,宋代诗人,专攻理学,以诗文闻名,尤其擅长七言诗和古风。他的作品常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名人的崇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借助陶渊明的韵味,以咏菊、咏秋为题材,表达自己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重阳节是登高望远、赏菊的日子,诗人在此时写诗,情感更加深沉。
诗歌鉴赏
《九日用渊明韵二首》是一首充满怀古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陶渊明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当下困境的无奈。开头几句提及与故人的深厚友情,表现了对古人高洁情操的认同。尤其是“把菊东篱下,气与南山高”一句,表达了诗人在平凡生活中追求高尚气节的决心。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现实的无奈逐渐显露,尤其是在“奈何今年秋,一旱川原焦”中,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无情和人生的艰辛。最后,诗人自嘲“酒钱蔑由致,拟坡聊和陶”,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充满诗意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友谊的深思,情感细腻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渊明谢督邮:提到陶渊明辞去官职,强调他选择隐逸的决心。
- 犹有金石交:友情如金石般坚固,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 故人笃古谊: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未被时光侵蚀。
- 未随霜叶雕:霜叶的枯萎象征时间流逝,友情依然如故。
- 把菊东篱下:东篱采菊,描绘隐逸的生活。
- 气与南山高:气节高尚,志向远大。
- 颜生忽至止:颜真卿的到来象征着文人之间的交流。
- 双凤鸣青霄:双凤鸣叫,象征着高洁和理想。
- 我誓死岩穴:表示对隐居生活的坚定追求。
- 瓮灌讵云劳:隐居生活的乐趣,过简单生活。
- 奈何今年秋:感叹当前困境的无奈。
- 一旱川原焦:描绘自然环境的严酷。
- 酒钱蔑由致:经济拮据,难以筹集饮酒的费用。
- 拟坡聊和陶:以陶渊明的诗句自娱自乐。
- 索寞世所贱:世俗对隐士的贬低与无视。
- 由来非一朝:对隐士的贬低由来已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友情如金石般坚固”,通过比喻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霜叶”象征时间流逝,“双凤”象征高洁理想,增强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诗人通过怀念陶渊明,表达了对高洁情操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失落。通过对友情、自然和人生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菊:象征高洁与隐逸,代表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 霜叶:象征时间流逝,暗示人生的无常。
- 南山:象征高远的志向,表现诗人追求理想的决心。
- 颜生:象征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友谊。
- 双凤:象征吉祥与高洁,代表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方回的《九日用渊明韵》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官场的留恋
D. 对政治的愤怒 -
“把菊东篱下,气与南山高”中“气与南山高”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身体力行
B. 诗人的高尚气节
C. 诗人对南山的崇敬
D.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诗中提到的“颜生”指的是谁?
A. 颜真卿
B. 颜回
C. 颜渊
D. 颜之推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现隐逸生活与田园情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诗词对比
- 陶渊明 vs. 方回:两位诗人皆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更加强调自然与田园的和谐美,而方回在追求隐逸的同时,更加关注现实的无奈与困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