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石堂峪力疾登高适王兰谷遣使遗鲑菜江洲白衣遂复同之喜而有作》
时间: 2025-01-17 10:04: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衰病经时成委顿,石堂九日强登临。
青山老变穷秋色,霜树寒深不贰心。
已忍平居常索莫,每逢佳节转沈吟。
长安满目亲知在,书札兰阳辱好音。
白话文翻译:
由于长期的衰病,我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今天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节,我强迫自己登上了石堂山。
青山已经变得苍老,秋天的色彩显得非常萧瑟,霜冻的树木在寒冷中显得格外沉寂。而我的心情却没有改变。
我已经忍耐了平日的孤寂,每逢佳节总是感到更加忧伤。
长安城中亲友满目,而我却只能在兰阳收到书信,感到惭愧无比。
注释:
- 衰病:指身体虚弱多病。
- 委顿:形容无力,疲惫不堪。
- 登临:登高、攀登。
- 穷秋色:形容秋天的色彩凋零、萧条。
- 不贰心:指心意坚定,不会改变。
- 转沈吟:每逢节日,心情愈加沉重,常常陷入沉思。
- 书札:书信、信件。
- 兰阳:指兰溪,古时指代某个地方。
典故解析:
- 九日:重阳节,古人认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惯,寓意长寿。
- 石堂: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山名,象征着登高远望。
- 长安:古代都城,象征着繁华与人际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锴,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重阳节,诗人因身体不适,尽管心中有诸多感慨仍然强迫自己参与传统的节日活动,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个人内心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开头两句,诗人以“衰病经时”开篇,直接点出身体的虚弱与无奈,接着在“九日”这个传统节日中,强迫自己登高,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坚持与不屈。后半部分则通过“青山老变穷秋色”和“霜树寒深不贰心”来表现自然的萧瑟和内心的孤独,结合节日的沉重心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与失落的感触。最后两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无奈,虽然长安的亲友满目,但自己却只能在远方收信,倍感羞愧与孤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衰病经时成委顿”——诗人因病久矣,身体虚弱。
- “石堂九日强登临”——在重阳节,他强迫自己去登高。
- “青山老变穷秋色”——秋天的景色显示出衰老与凋零。
- “霜树寒深不贰心”——寒霜覆盖的树木,诗人心情依然坚定。
- “已忍平居常索莫”——虽已习惯平日的孤寂。
- “每逢佳节转沈吟”——在节日时更感到孤独。
- “长安满目亲知在”——长安的朋友亲人都在。
- “书札兰阳辱好音”——收到远方的书信却感到羞愧。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如“青山老”与“霜树寒”相对比,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凉。
- 拟人手法,如“霜树寒深”使自然景物更具情感。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对节日的孤独,以及对亲友的思念,情感真挚,发人深思。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霜树:代表着寒冷与孤独,加深了诗人的感伤。
- 长安:象征繁华与人际关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李锴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清代
- C. 宋代
-
“衰病经时成委顿”中的“衰病”指什么?
- A. 身体虚弱
- B. 心情低落
- C. 生活困顿
-
诗中提到的“九日”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答案:1.B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李锴的作品与杜甫的《登高》,两者皆有登高的主题,但李锴更注重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锴研究》
- 《古诗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