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发大琛山,龟峰引颈来对面。
亭午过戈阳,龟峰缩头不相见。
绿毛蒙茸净如染,紫壳轮囷有班点。
不知七十二钻神不神,桃花市里看最真。
白话文翻译:
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大琛山显得格外明亮,龟峰仿佛伸长脖子在对面观望。
午时过后,阳光直射,龟峰却缩起头来不愿相见。
山顶的绿毛如同染过一样干净,紫色的龟壳上有着斑驳的花纹。
不知道那七十二个神仙到底是真是假,倒是桃花市里的景色最为真实。
注释:
- 明发:阳光明亮,光线充足。
- 大琛山:指的是一座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龟峰:形似龟的山峰。
- 亭午:正午,指太阳高度最旺盛的时段。
- 戈阳:阳光直射,可能是个地名或特指阳光。
- 绿毛:指覆盖在山上的苔藓或植物。
- 紫壳:指龟峰的表面,像龟壳一样有紫色的斑点。
- 七十二钻:可能隐喻古代神话中的仙人或神灵。
- 桃花市:指的是盛开的桃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描绘山水景物,尤其善于用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龟峰》创作于杨万里游历之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和感受,体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龟峰》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龟峰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以及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开篇的“明发大琛山”便给人一种清新开朗的感觉,阳光照耀下的山峦显得格外壮丽。而“龟峰引颈来对面”则生动地描绘了龟峰的形态,仿佛在用灵动的姿态回应着诗人的目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午的阳光愈发炽烈,龟峰却因热而“缩头不相见”,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反映出一种人和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接下来的描写“绿毛蒙茸净如染,紫壳轮囷有班点”更是让人感受到山峰的生机与魅力,绿色的苔藓与紫色的龟壳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最后一句“不知七十二钻神不神,桃花市里看最真”则引发了对超自然的思考,诗人以桃花市的真实景象作为对比,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真切和可靠,给人一种宁静的力量。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使人对自然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发大琛山:描绘晨光照耀下的山景,传达出明朗的氛围。
- 龟峰引颈来对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龟峰的姿态,仿佛在倾听。
- 亭午过戈阳:强调时光的流逝,正午的炽热。
- 龟峰缩头不相见:表现出龟峰的变化,象征着环境与生物的互动。
- 绿毛蒙茸净如染:用色彩鲜明的描写展现自然的美丽。
- 紫壳轮囷有班点:细致入微的描绘龟峰表面的特征。
- 不知七十二钻神不神:引入神话元素,增添诗的神秘感。
- 桃花市里看最真:强调自然景色的真实,形成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龟峰被比作“龟”,通过形象的描绘增强了画面感。
- 拟人:龟峰的“引颈”和“缩头”让它似乎有生命。
- 对仗:如“引颈来对面”和“缩头不相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感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对真实、自然之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龟峰:象征着坚韧和长寿,表现自然的伟岸。
- 桃花市:象征春天与生机,传达出生命的美好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杨万里
- D. 白居易
- 答案:C
-
诗中提到的“龟峰”形象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只动物
- C. 一种植物
- D. 一座城市
- 答案:A
-
诗人在诗中表现了对哪种自然景色的热爱?
- A. 海洋
- B. 山川
- C. 沙漠
- D. 雪山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杨万里的《龟峰》更多地表现了动感与变化,而王维则更侧重于静谧和内心的宁静。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