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肩舆过了九华西,恨杀秋云故故低。
遮尽奇峰时放出,逐峰放出不教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坐轿子经过九华山时的情景,感叹秋天的云朵低沉得让人心生怨恨。云层遮住了奇特的山峰,偶尔露出的一些峰峦也显得不成气候,似乎无法与那些壮丽的山峰齐名。
注释:
- 肩舆:用肩抬的轿子,古代交通工具。
- 恨杀:非常恨、恨透了。
- 故故低:故意低沉,形容云层压得很低。
- 遮尽:遮住所有。
- 奇峰:奇特的山峰。
- 逐峰放出:偶尔露出山峰的样子。
- 不教齐:不让它们显得齐整。
典故解析:
九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历史悠久,风景如画。在古代诗词中,常用山水来寄托情感,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清新自然,风格独特。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杨万里晚年时期,当时他游历山水,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感悟与思索。九华山的美景与秋季云朵的变化,使他产生了感慨,借此表达自己对景色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九华山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开头的“肩舆过了九华西”一语,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游历的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对秋云的低沉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无奈,仿佛云层的压迫也反映了他内心的情绪。接下来的两句则展示了奇峰的遮蔽与偶尔的显现,诗人用“逐峰放出不教齐”的方式,传达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独特视角。
整首诗不仅仅是描写山水,更是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云的低沉与峰的奇特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似有若无的美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中蕴含的情感,既有对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显示出诗人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肩舆过了九华西:描绘诗人所乘轿子经过九华山的场景,直观地展示出他的游历。
- 恨杀秋云故故低:表达对低沉秋云的不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压抑感。
- 遮尽奇峰时放出:描述云层遮住了美丽的山峰,时而露出,体现自然的变幻。
- 逐峰放出不教齐:强调山峰偶尔露出,但并无齐整的美感,蕴含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朵比作压迫的情感,形象生动。
- 拟人:将秋云拟人化,表现出其“故故低”的状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九华山:象征着自然的伟大与神秘。
- 秋云:代表着季节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 奇峰:象征着美好而又难以捕捉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肩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交通工具
C. 一种植物
D. 一种乐器 -
诗人对秋云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喜欢
B. 恨透了
C. 无所谓
D. 崇拜 -
“奇峰”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美好
B. 人生的无常
C. 诗人的烦恼
D. 诗人的快乐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同样表达对自然的赞美与感慨。
- 李白的《庐山谣》:展现了对山水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过青阳县,望九华山》与王维的《山居秋暘》对比,前者更多表现了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对山水的宁静和深远的哲思。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诗词鉴赏与应用》
- 《杨万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