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快雨不相期,平湖忽萧飒。
坐久日明檐,繁声静中灭。
白话文翻译
突如其来的雨并没有提前预告,平静的湖面上忽然响起了阵阵风声。
在明亮的屋檐下坐了很久,喧闹的声音在宁静中逐渐消失了。
注释
- 快雨:指急促的雨,暗示天气变化迅速。
- 不相期:没有约定,形容突如其来。
- 平湖:平静的湖面,象征宁静。
- 萧飒:形容风声,带有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
- 日明檐:明亮的屋檐,指阳光照耀下的屋檐。
- 繁声:喧闹的声音,可能指鸟鸣或其他自然声响。
- 静中灭:在宁静中消失,表现出雨后宁静的气氛。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与细腻感受,表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生卒年不详),南宋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刘子翚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体现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突如其来的雨季,在诗人静坐于屋檐之下时,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其隐含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
诗歌鉴赏
《清湖骤雨》是一首极具意境的诗作,它通过对突如其来的雨和湖面萧瑟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变化和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快雨不相期”,以一种意外的口吻引入,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开篇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也暗含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接着“平湖忽萧飒”,湖面与风声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场景。这里的“平湖”象征着内心的平和,而“萧飒”的风声则暗示着外界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坐久日明檐,繁声静中灭”,展现了诗人在明亮的屋檐下静坐的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喧嚣逐渐消失,留下的是内心的宁静。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更揭示了人们在喧闹生活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普遍心理。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哲学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快雨不相期:突如其来的雨让人感到意外,没有提前的预告。
- 平湖忽萧飒:宁静的湖面上突然传来风声,增添了几分凉意。
- 坐久日明檐:在阳光明媚的屋檐下,诗人静静坐了很久。
- 繁声静中灭:周围的喧闹声在宁静中逐渐消失,留下的是内心的平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湖”和“声”进行对比,展示了自然的变化。
- 拟人:风声“萧飒”,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色彩。
- 对仗:句式工整,有助于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自然的不可预测性与内心的宁静。它通过对突如其来的骤雨和伴随而来的宁静的描写,探讨了人们在外部环境变化中寻求内心平和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快雨:象征生活中的突发事件。
- 平湖:代表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萧飒:暗示自然的变化与孤寂。
- 日明檐:象征光明与希望。
- 繁声:指代生活中的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快雨不相期”中的“快雨”指什么?
- A. 预告的雨
- B. 突如其来的雨
- C. 细雨
- D. 连绵不断的雨
-
诗中“繁声静中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
- B. 厌倦
- C. 宁静
- D. 愤怒
-
诗人坐在“日明檐”下,表明了他对什么的向往?
- A. 喧闹
- B. 宁静
- C. 运动
- D. 热闹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相比,刘子翚的《清湖骤雨》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变化,而王维则着重于人与人的交流。两者都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变化中的宁静,后者则强调宁静中的交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