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理棹适江干,初欣眼界宽。日蒸江气白,风约橹声寒。蒋诩谋新径,钟仪只旧冠。浮云休蔽日,直北是长安。
白话文翻译:
整理船只来到江边,初次感到视野开阔。阳光照射下江面水汽蒸腾,风中夹杂着船桨声显得寒冷。蒋诩计划开辟新路,钟仪却依然戴着旧时的帽子。不要让浮云遮蔽了太阳,正北方向就是长安。
注释:
- 理棹:整理船只。
- 江干:江边。
- 日蒸江气白:阳光照射下江面水汽蒸腾,呈现出白色。
- 风约橹声寒:风中夹杂着船桨声,显得寒冷。
- 蒋诩:东汉时期的名士,此处用典,表示计划开辟新路。
- 钟仪:春秋时期的楚国人,被晋国俘虏后依然戴着楚国的帽子,表示不忘故国。
- 浮云休蔽日:比喻不要让小人或困难遮蔽了光明的前景。
- 直北是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朝廷或中央政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居士,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为官,曾任宰相,主张抗金,是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李纲的诗文多反映其政治主张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纲在江上行船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对光明未来的期望。诗中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江上行船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的自然景象,同时融入了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首两句写船行江上,视野开阔,心情愉悦;中间两句通过对江面水汽和风声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寒冷而清新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忠诚的坚持。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纲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理棹适江干:整理船只来到江边,准备出发。
- 初欣眼界宽:初次感到视野开阔,心情愉悦。
- 日蒸江气白:阳光照射下江面水汽蒸腾,呈现出白色。
- 风约橹声寒:风中夹杂着船桨声,显得寒冷。
- 蒋诩谋新径:用蒋诩的典故,表示计划开辟新路。
- 钟仪只旧冠:用钟仪的典故,表示不忘故国,坚守传统。
- 浮云休蔽日:比喻不要让小人或困难遮蔽了光明的前景。
- 直北是长安: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朝廷或中央政权。
修辞手法:
- 比喻:“浮云休蔽日”用浮云比喻小人或困难,太阳比喻光明的前景。
- 典故:使用蒋诩和钟仪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对光明未来的期望。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和对国家的忠诚。
意象分析:
- 江气白:江面水汽蒸腾,呈现出白色,象征着清新和生机。
- 橹声寒:风中夹杂着船桨声,显得寒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氛围。
- 浮云蔽日:浮云遮蔽太阳,比喻小人或困难遮蔽了光明的前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蒋诩谋新径”用的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 A. 蒋诩 B. 钟仪 C. 李白 D. 杜甫
-
“浮云休蔽日”中的“浮云”比喻什么? A. 小人 B. 困难 C. 光明 D. 黑暗
-
诗的最后一句“直北是长安”中的“长安”指代什么? A. 古代中国的首都 B. 朝廷 C. 中央政权 D. 以上都是
答案: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诗词对比:
- 李纲的《江行十首》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关切,但李纲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运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纲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李纲诗集》:收录了李纲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李纲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