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面青山园竹篱,人间无路访安危。
扶筇共坐槎牙石,涧水悲鸣无歇时。
白话文翻译:
三面环绕的青山和竹篱笆,世间已无路可寻来访安危。
我扶着竹杖,与友共坐在槎牙石上,涧水悲鸣,声声不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山:指青翠的山,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 竹篱:用竹子做的篱笆,常用于围绕庭院,表示一种田园生活的景象。
- 安危:安定与危险,此处指生活的安宁与否。
- 扶筇:扶着竹杖,筇是竹杖的意思。
- 槎牙石:指河流中突出的石头,坐在这样的石头上,象征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 涧水:山间的小河,流动的水声给人以悲凉之感。
- 悲鸣:哀伤的叫声,给人一种无尽的惆怅。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青山、竹篱等意象,表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和对自然的依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约 1050-1126),字仲明,号澄江,南宋初期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风格沉稳内敛,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隐居生活,表达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坐涧边石上》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人在青山环绕、竹篱围绕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诗的开头便以“青山”和“竹篱”营造出一幅静谧的田园画面,展现出一种理想的隐逸生活。然而,接下来的“人间无路访安危”则引入了现实的冲突,暗示出诗人对外界动荡的无奈与忧虑。
在这幅画面中,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静美,也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对安宁的渴望。与友人一起坐在“槎牙石”上,似乎是对抗现实的一种方式,借助自然的声音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涧水悲鸣无歇时”的意象则更为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与对自然长久存在的感知,使人感受到一丝惆怅。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自然描绘,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面青山园竹篱: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三面环山,一种被自然环抱的安全感与宁静感。
- 人间无路访安危: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对安宁的渴望,暗示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安宁的道路。
- 扶筇共坐槎牙石:与友人一同坐在自然中,表现了一种淡泊名利、志同道合的情谊。
- 涧水悲鸣无歇时:涧水不停流淌,伴随着哀伤的声音,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对安宁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涧水的声音比作悲鸣,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青山园竹篱”与“人间无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山: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永恒。
- 竹篱:代表隐逸生活的舒适与简单。
- 槎牙石:提供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空间。
- 涧水:流淌的声音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山”象征什么?
- A. 自然的宁静
- B. 战争的残酷
- C. 人生的艰辛
-
“人间无路访安危”表明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B. 对现实的无奈
- C. 对友谊的渴望
-
诗中“涧水悲鸣”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丽
- B. 生活的无常与忧伤
- C. 友谊的珍贵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但更侧重于夜晚的宁静与思考,而《坐涧边石上》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现实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陈与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