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倚》

时间: 2025-01-01 12:58:56

西风独凭阑干处,可是愁中鬓易华。

老木不生秋后叶,孤灯空结夜来花。

中原落日无归雁,故国青山有去鸦。

欲向清尊消旧恨,路迷行客正思家。

意思解释

偶倚

原文展示:

西风独凭阑干处,可是愁中鬓易华。老木不生秋后叶,孤灯空结夜来花。中原落日无归雁,故国青山有去鸦。欲向清尊消旧恨,路迷行客正思家。

白话文翻译:

在西风中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难道这不是因忧愁而使我的鬓发渐渐变白吗?古老的树木在秋天后再也不生长新叶,孤灯下空自绽放夜来之花。中原落日时分没有归来的大雁,故乡的青山上却有几只飞去的乌鸦。我想在酒杯中消解心中旧恨,但迷失在路上的行客此刻正思念着家乡。

注释:

  • 西风:秋天的风,象征萧瑟和孤独。
  • 鬓易华:鬓发变白,暗示年华已逝,生活的艰辛。
  • 老木:老树,象征衰老和枯竭。
  • 孤灯:独自一盏灯,象征孤独的夜晚。
  • 归雁:归来的大雁,常用来象征思乡和归属。
  • 青山:故乡的山,象征思念和归属感。
  • 清尊:美酒,象征酒杯。
  • 路迷行客:迷路的旅人,表示漂泊和对家的思念。

典故解析:

“归雁”与“青山”常常出现在古诗中,象征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古代文人多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柴随亨,宋代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而闻名。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身处异乡,面对个人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开篇以“西风独凭阑干处”引入,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诗人在阑干处独自倚靠,伴随西风,似乎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但这份孤独感却愈发明显。接下来的“鬓易华”更是道出了诗人因忧愁而渐渐老去的心情,借助自然景象映射出自身的感受,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老木不生秋后叶”是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象征着生命的枯竭与衰老;而“孤灯空结夜来花”则描绘了孤独的夜晚,仿佛在说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仍有微弱的光亮存在,却是虚幻而无力的。

诗中“中原落日无归雁”与“故国青山有去鸦”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大雁是归家的象征,而这里却是无归可返,表现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最后两句“欲向清尊消旧恨,路迷行客正思家”则是诗人的自我解嘲,试图通过饮酒来忘却心中的愁苦,但迷失的路和对家的思念使得这一切都显得无比苍凉。

整首诗渗透着浓厚的忧伤,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惆怅,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西风独凭阑干处:在西风中独自倚靠栏杆,表明诗人身处孤独的环境。
  • 可是愁中鬓易华:因忧愁而使鬓发变白,表达时间流逝带来的忧患。
  • 老木不生秋后叶:老树在秋后枯萎,象征生命的无常。
  • 孤灯空结夜来花:孤灯下绽放的花朵,暗示孤独与无奈。
  • 中原落日无归雁:落日时分没有归来的大雁,象征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故国青山有去鸦:故乡的青山上有飞去的乌鸦,表达思念故乡的情感。
  • 欲向清尊消旧恨:希望通过饮酒来消解旧恨,表明内心的苦闷。
  • 路迷行客正思家:迷失的旅人正思念家乡,突显了漂泊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老木”与“孤灯”,以物喻人,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夜来的花被描绘成孤灯下的产物,增添了感情色彩。
  • 对仗:如“落日”与“青山”,形成对比,加深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个人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传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游子的愁苦与思乡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秋天的到来,表现孤独。
  • 阑干:承载诗人内心的孤寂。
  • 老木:象征生命的无常与衰老。
  • 孤灯:孤独的存在,暗示寂寞的心境。
  • 归雁:象征游子对故乡的渴望。
  • 青山:故乡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风”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温暖的春风
    B. 寂寞与孤独
    C. 生命的希望
    D. 欢乐的气氛

  2. “欲向清尊消旧恨”中“清尊”是指什么? A. 清水
    B. 美酒
    C. 纯洁的心
    D. 明亮的灯

  3. 诗中提到的“归雁”象征着什么? A. 旅行的快乐
    B. 思乡与归属
    C. 生活的美好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苦短的感慨,情感深沉。
  • 李白《静夜思》:通过描绘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直接而真挚。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