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元鼎钱塘怀古韵》
时间: 2025-01-01 12:46: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来钱塘歌舞地,
绣鞍玉勒鸣金辔,
风络柳丝莺织翠。
春风一曲杜韦纬,
梨花窈窕歌霓裳,
落花缓步弓鞋香。
千金买笑正踟蹰,
回首烟浪翻五湖,
禾黍伤心周大夫。
韶声变作笳声长,
逋梅苏柳何凄凉,
夜半呼天热中肠。
但见燕麦摇春风,
富贵荣华一梦中,
无言咄咄谩书空。
吴越青山落照里,
铜驼陌上栖荆杞,
翻思往事徒血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昔日钱塘盛况,歌舞升平,骑马的绣鞍玉勒发出金色的声音,柳丝在风中摇曳,黄莺在其中歌唱。春风中传来杜韦的乐声,梨花下的女子妩媚动人,落花轻步间散发出弓鞋的香气。花费千金来买笑声,却犹豫不决,回首间烟波浩渺翻涌五湖,禾黍的悲伤让人想起周大夫。韶乐的声音变成了悠长的笳声,梅花和柳树显得多么凄凉,夜半时分呼天抢地,心如热锅上的蚂蚁。只见燕麦在春风中摇曳,富贵荣华不过是梦一场,无言的叹息中写满了空虚。吴越的青山在落日的映照下,铜驼的道路上栖息着荆棘,回忆往事只让人无奈地流血般痛苦。
注释:
- 绣鞍玉勒:绣制的马鞍和玉制的缰绳,象征豪华气派。
- 杜韦纬:古代音乐家,乐曲优美。
- 禾黍:指稻谷,象征丰收与快乐。
- 周大夫:周处,古代著名文学家,因其名作而被怀念。
- 韶声:音乐声,指乐器演奏的动听。
- 铜驼:古代的驼车,象征交通与贸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柴随亨,宋代诗人,其诗风多以清丽脱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常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经济繁荣时期,钱塘地区人文荟萃,诗人通过对昔日盛况的怀念,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钱塘”为题,通过对往昔繁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开篇即以“向来钱塘歌舞地”引入,展现了一个热闹繁华的场景,紧接着用“绣鞍玉勒鸣金辔”描绘出骑马人的豪华与风采,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接下来的“春风一曲杜韦纬”则将春天的气息与音乐结合,突显生机与活力。
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逐渐被一种淡淡的忧伤所取代。“千金买笑正踟蹰”表现出对欢笑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接着“回首烟浪翻五湖”则是对过去辉煌的反思,表达对当下生活的失落感。
整首诗在抒情中透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以“翻思往事徒血指”收尾,展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与无奈,情感深邃而又细腻,堪称一幅生动的历史与人生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向来钱塘歌舞地:指钱塘地区历来是歌舞之地,表现出繁华的景象。
- 绣鞍玉勒鸣金辔:描述骑马的华丽,象征富贵。
- 风络柳丝莺织翠:春风中柳树摇曳,黄莺在其间,生机盎然。
- 春风一曲杜韦纬:春天的乐曲如同杜韦演奏般动听。
- 梨花窈窕歌霓裳:梨花下的女子身姿婀娜,歌声如霓裳般美丽。
- 落花缓步弓鞋香:落花飘落,弓鞋散发的香气,增添了春日的美好。
- 千金买笑正踟蹰:花钱买欢笑,却犹豫不决,暗示内心的矛盾。
- 回首烟浪翻五湖:回头看五湖烟波,感慨往昔。
- 禾黍伤心周大夫:禾黍之伤,令人想起周大夫的遗憾。
- 韶声变作笳声长:美好的音乐转为笳声,象征时光的流逝。
- 逋梅苏柳何凄凉:梅花与柳树显得凄凉,表现离愁别绪。
- 夜半呼天热中肠:夜半时呼喊,心中焦灼不安。
- 但见燕麦摇春风:春风中只有燕麦在摇曳,表现孤独感。
- 富贵荣华一梦中:富贵与荣华不过是一场梦,暗示人生的虚幻。
- 无言咄咄谩书空:无言的叹息中,书写着空虚与无奈。
- 吴越青山落照里:吴越的青山在落日余晖中,描绘出景色的美丽与哀愁。
- 铜驼陌上栖荆杞:铜驼之路上杂草丛生,表现生活的荒凉。
- 翻思往事徒血指:回忆往事只让人感到无奈与痛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富贵荣华一梦中”,暗示人生如梦。
- 拟人:如“禾黍伤心”,赋予禾黍情感。
- 对仗:如“绣鞍玉勒”与“鸣金辔”,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钱塘:象征繁华与历史。
- 春风:象征生机与希望。
- 落花:象征美好的消逝。
- 青山:象征永恒与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绣鞍玉勒”象征什么? A. 富贵与华丽
B. 贫穷与苦难
C. 自然与和谐
答案:A -
“千金买笑正踟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愉
B. 无奈与矛盾
C. 绝望
答案:B -
诗中“富贵荣华一梦中”是什么意思? A. 对富贵的追求
B. 富贵的虚幻性
C. 真实的富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柴随亨的《和赵元鼎钱塘怀古韵》与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都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柴随亨更侧重于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而李白则更为豪放,展现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