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3:55: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世南的《从军行二首 其二》
烽火发金微,连营出武威。
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
侠客吸龙剑,恶少缦胡衣。
朝摩骨都垒,夜解谷蠡围。
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
沙磴离旌断,晴川候马归。
交河梁已毕,燕山旆欲挥。
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
白话文翻译:
烽火微微升起,连营从武威出发。
孤城的塞外云雾缭绕,敌人的尘土在绝阵中飞扬。
侠客手握龙剑,恶少身着胡衣。
白天在骨都垒上摩挲,夜晚在谷蠡围中解围。
萧关遥远无尽,蒲海广阔难以依赖。
沙石小路离旌旗断绝,晴川边上等待马归。
交河桥已完成,燕山的旌旗欲要挥动。
此时才明白万里相思,侯服之下展现光辉。
注释:
- 烽火:指战争的信号火。
- 金微:形容光线微弱。
- 绝阵:指军事阵线。
- 侠客:指行侠仗义的人,通常是英雄人物。
- 恶少:指不良少年,可能是敌方士兵。
- 骨都垒、谷蠡围:指军事防御工事。
- 萧关、蒲海:地名,表示边疆的遥远和广阔。
- 交河梁、燕山:指重要的地理位置。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虞世南,隋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以其雄浑的诗风和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而闻名。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隋代,正值国家征战频繁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边疆的战争和士兵的生活,表达了对国家和士兵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从军行二首 其二》以激昂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边疆的战争场景。首联中的“烽火发金微”不仅描绘了战斗的紧迫感,也暗示了战争的阴影笼罩在士兵们的心头。接下来的“孤城塞云起,绝阵虏尘飞”则进一步展现了战斗的惨烈和敌军的威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诗中通过“侠客”和“恶少”的对比,传达了士兵的英雄气概与敌人的卑劣形象,深化了对战争的审视。
诗歌使用了许多生动的地理和军事意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边疆的辽阔与孤独。“萧关远无极,蒲海广难依”描绘了士兵所处环境的荒凉与无奈,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最后两句“方知万里相,侯服见光辉”则在描写了士兵的辛劳与牺牲后,表达了对忠诚与光辉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与士兵的热爱与期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烽火发金微”:烽火信号微微闪烁,暗示战争即将来临。
- “连营出武威”:军队从武威出发,显示出出征的紧迫感。
- “孤城塞云起”:孤城的周围云雾缭绕,营造出一种孤立无援的氛围。
- “绝阵虏尘飞”:敌人尘土飞扬,显得战斗异常激烈。
- “侠客吸龙剑”:侠客英勇无畏,象征着正义与力量。
- “恶少缦胡衣”:敌人服装轻浮,显示出他们的轻敌态度。
- “朝摩骨都垒”:白天士兵在防御工事上忙碌。
- “夜解谷蠡围”:夜晚解救被围困的战友,表现出团结的精神。
- “萧关远无极”:萧关遥远无尽,展现出边境的广阔。
- “蒲海广难依”:蒲海浩瀚,暗示着生存的艰难。
- “沙磴离旌断”:小路和旌旗相离,预示着孤独与失落。
- “晴川候马归”:晴天的河边等待归来的马,展示了士兵的盼望。
- “交河梁已毕”:交河桥已经完成,暗示战斗接近尾声。
- “燕山旆欲挥”:燕山的旌旗想要挥动,象征着胜利的希望。
- “方知万里相”:终于理解了长途跋涉的艰辛与相思。
- “侯服见光辉”:忠诚的士兵在国服下展现出光辉的未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烽火比作金光闪烁,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在描述环境时使用排比,增强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题鲜明,表达了对边疆战争的深刻思考,对士兵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与期待。
意象分析:
- 烽火:象征战争与紧急情况。
- 侠客:代表正义与勇敢。
- 孤城:象征孤独与无助。
- 沙磴、晴川:表现自然环境的辽阔与悲凉。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烽火”主要象征什么?
- A. 和平
- B. 战争
- C. 友谊
- “侠客吸龙剑”中的“侠客”指的是?
- A. 敌人
- B. 正义的人
- C. 普通百姓
- 诗中的“萧关”代表了什么?
- A. 繁华
- B. 远方的孤独
- C. 战斗的胜利
- 诗中提到的“烽火”主要象征什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象,而虞世南的《从军行二首》则聚焦于边疆的战争与士兵的生活,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壮阔的自然与人文情感。
参考资料:
- 《隋唐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从军行的历史背景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