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贻亢之) 吴则礼 〔宋代〕
淮山清夜。镜面平铺纤月挂。端是生还。同倚西风十二栏。休论往事。投老相逢真梦寐。两鬓疏疏。好在松江一尺鲈。
白话文翻译:
在淮山的清夜中,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挂着细细的月亮。终于平安归来,与友人一同倚在西风中的十二栏杆旁。不再谈论过去的往事,晚年相逢,感觉如同梦境一般。两鬓已稀疏,幸好还能在松江捕到一尺长的鲈鱼。
注释:
- 淮山:指淮河一带的山脉。
- 镜面:比喻平静的水面。
- 纤月:细小的月亮。
- 端是生还:终于平安归来。
- 西风:秋风。
- 十二栏:指栏杆,此处可能指具体的建筑结构。
- 投老:指晚年。
- 梦寐:梦境。
- 疏疏:稀疏。
- 松江:地名,位于今上海市松江区,以产鲈鱼闻名。
- 一尺鲈:指捕到的鲈鱼长度为一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则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词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对友情的珍视。该诗可能是在作者晚年与友人重逢时所作,表达了对平安归来的庆幸和对晚年相逢的感慨。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作者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旅程或生活波折后,与友人在淮山清夜中重逢时所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抒发了对平安归来的庆幸和对晚年相逢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作品以淮山清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平静的水面和细小的月亮,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诗中“端是生还”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平安归来的庆幸,而“同倚西风十二栏”则展现了与友人共赏秋夜的温馨场景。后两句“休论往事,投老相逢真梦寐”,抒发了对晚年相逢的感慨,如同梦境一般,充满了对过往的释怀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以“好在松江一尺鲈”作结,既展现了生活的细节,也体现了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珍惜。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词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淮山清夜。”: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淮山的清夜,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镜面平铺纤月挂。”:用“镜面”比喻平静的水面,“纤月”形容月亮细小,挂在天边,形成一幅美丽的夜景。
- “端是生还。”:表达了作者对平安归来的庆幸。
- “同倚西风十二栏。”:与友人一同倚在西风中的十二栏杆旁,展现了与友人共赏秋夜的温馨场景。
- “休论往事。”:不再谈论过去的往事,表达了对过往的释怀。
- “投老相逢真梦寐。”:晚年相逢,感觉如同梦境一般,充满了对晚年相逢的感慨。
- “两鬓疏疏。”:形容两鬓已稀疏,反映了岁月的流逝。
- “好在松江一尺鲈。”:幸好还能在松江捕到一尺长的鲈鱼,展现了生活的细节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镜面”比喻平静的水面,形象生动。
- 拟人:“纤月挂”中的“挂”字赋予月亮动态,仿佛月亮是挂在天边。
- 对仗:“同倚西风十二栏”与“好在松江一尺鲈”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淮山清夜的描绘和对与友人重逢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平安归来的庆幸和对晚年相逢的感慨,以及对简单生活的满足和珍惜。
意象分析:
- 淮山:象征着宁静和深远。
- 镜面:比喻平静的水面,象征着宁静和清澈。
- 纤月:细小的月亮,象征着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 西风:秋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
- 十二栏:栏杆,象征着友情的依托和共赏的场景。
- 松江一尺鲈:象征着简单生活的满足和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镜面平铺纤月挂”中的“镜面”比喻的是什么? A. 天空 B. 水面 C. 地面 D. 镜子
- 诗中“端是生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悲伤 B. 庆幸 C. 失望 D. 愤怒
- 诗中“投老相逢真梦寐”中的“梦寐”指的是什么? A. 现实 B. 梦境 C. 幻想 D. 回忆
- 诗中“好在松江一尺鲈”中的“松江”位于哪个地区? A. 江苏 B. 浙江 C. 上海 D. 安徽
答案:1. B 2. B 3. B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与友人重逢的感慨和对过往的释怀。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通过对元宵节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对比:
- 吴则礼《减字木兰花(贻亢之)》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诗都表达了与友人重逢的感慨,但吴则礼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则礼的诗词,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鉴赏。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可以与吴则礼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