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

时间: 2025-01-19 13:19:25

河西春晚。

独有柳条来入眼。

塞外斜斜。

不道欺寒红杏花。

边笳初发。

与唤团团沙塞月。

雁响连天。

谁倚城头百尺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吴则礼 〔宋代〕

河西春晚。独有柳条来入眼。塞外斜斜。不道欺寒红杏花。边笳初发。与唤团团沙塞月。雁响连天。谁倚城头百尺栏。

白话文翻译:

河西的春天来得晚。只有柳枝映入眼帘。塞外的风斜斜吹过。红杏花不畏惧寒冷。边塞的笳声刚刚响起。与圆月一同呼唤着沙漠中的夜晚。雁群的叫声响彻天空。是谁倚靠在城头那高高的栏杆上。

注释:

  •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这里泛指西北边疆。
  • 春晚:春天来得晚。
  • 独有:只有。
  • 柳条:柳树的枝条,常用来象征春天。
  • 塞外:边疆之外,指边远地区。
  • 斜斜:形容风斜吹的样子。
  • 不道:不料,没想到。
  • 欺寒:不畏寒冷。
  • 边笳:边塞的笳声,一种军乐器。
  • 团团:圆圆的,形容月亮。
  • 沙塞月:沙漠边塞上的月亮。
  • 雁响连天:雁群的叫声响彻天空。
  • 百尺栏:高高的栏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则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表达对边塞风光的独特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春天的景象,通过柳条、红杏花、边笳、沙塞月和雁声等元素,展现了边塞的宁静与壮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减字木兰花》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边塞春景图。诗中,“河西春晚”一句,即点明了地点和时节,同时也暗示了边塞春天的姗姗来迟。“独有柳条来入眼”,柳条作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显得格外珍贵,突出了边塞春天的独特性。“塞外斜斜。不道欺寒红杏花。”这两句通过对风和花的描写,展现了边塞春天的坚韧和生机。“边笳初发。与唤团团沙塞月。”边笳声与圆月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边塞特有的宁静与辽阔。最后,“雁响连天。谁倚城头百尺栏。”雁声和倚栏人的形象,增添了诗的深情和遐想,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边塞的孤寂与壮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河西春晚。”:点明地点和时节,河西地区春天来得晚。
  2. “独有柳条来入眼。”:柳条作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显得格外珍贵。
  3. “塞外斜斜。”:形容风斜吹的样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4. “不道欺寒红杏花。”:红杏花不畏寒冷,展现了春天的坚韧和生机。
  5. “边笳初发。”:边笳声刚刚响起,营造出边塞的氛围。
  6. “与唤团团沙塞月。”:边笳声与圆月相映成趣,营造出宁静与辽阔。
  7. “雁响连天。”:雁群的叫声响彻天空,增添了诗的深情。
  8. “谁倚城头百尺栏。”:倚栏人的形象,增添了诗的遐想和深情。

修辞手法:

  • 拟人:如“不道欺寒红杏花”,将红杏花拟人化,表现出其不畏寒冷的特性。
  • 对仗:如“边笳初发。与唤团团沙塞月。”,边笳声与圆月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春天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宁静与壮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意象分析:

  • 柳条:春天的象征,珍贵而独特。
  • 红杏花:春天的坚韧和生机。
  • 边笳:边塞的氛围和宁静。
  • 沙塞月:边塞的辽阔和宁静。
  • 雁声:增添了诗的深情和遐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独有柳条来入眼”中的“柳条”象征什么? A. 春天 B. 秋天 C. 冬天 D. 夏天
  2. “不道欺寒红杏花”中的“欺寒”是什么意思? A. 害怕寒冷 B. 不畏寒冷 C. 喜欢寒冷 D. 讨厌寒冷
  3. “边笳初发。与唤团团沙塞月。”中的“边笳”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动物 D. 一种食物
  4. “谁倚城头百尺栏。”中的“百尺栏”指的是什么? A. 高高的栏杆 B. 低低的栏杆 C. 宽宽的栏杆 D. 窄窄的栏杆

答案:1. A 2. B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凉州词》: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展现了边塞的壮美和孤寂。
  • 王昌龄的《出塞》: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忠诚。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凉州词》与吴则礼的《减字木兰花》: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景象,但王之涣的诗更加悲壮,而吴则礼的诗则更加细腻和深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则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位诗人的边塞诗作,可以进行比较和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