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午冬徐衍道见访於可斋》

时间: 2025-01-04 09:30:04

甫能锄月种梅归,竹外欣闻客扣扉。

天近城南宁去缓,人闲水北肯来稀。

风云迅步新班笋,雨雪休思旧戍薇。

别后毋厪问名氏,杜门终老但知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甫能锄月种梅归,竹外欣闻客扣扉。
天近城南宁去缓,人闲水北肯来稀。
风云迅步新班笋,雨雪休思旧戍薇。
别后毋厪问名氏,杜门终老但知非。

白话文翻译:

刚刚能在月下耕作、种梅而归,竹林之外高兴地听到客人敲门。
天近城南,去的路慢些,人闲适于水北,来访的人少之又少。
风云迅速而来,仿佛新出的竹笋,雨雪天气无须再想往昔的戍薇。
分别后不必再问我的名字,闭门终老只愿不知世事。

注释:

  • 甫能:刚刚能够。
  • 锄月:在月光下耕作,指一种悠闲的生活。
  • 竹外:竹子外面,指竹林的外面。
  • 人闲水北:人们在水的北边,表明闲适的环境。
  • 风云迅步:风云迅速而至,比喻时局变化快。
  • 戍薇:指旧时守卫的薇菜,象征过去的事情。
  • 杜门:闭门,表示隐居生活。
  • 知非:不知世事,表示不想涉足纷扰。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杜门终老”可理解为隐士生活的一种理想状态,反映了宋代士人的隐逸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对自然的描绘细腻入微,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丙午年冬,诗人徐衍道来访可斋,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作者李曾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诗的开头以“甫能锄月种梅归”描绘了诗人在恬静的月光下从事耕作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竹外欣闻客扣扉”则引出了一位朋友的来访,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接下来的两句“天近城南宁去缓,人闲水北肯来稀”则描绘出一个宁静的环境,暗示了人们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逐渐疏远的关系。“风云迅步新班笋,雨雪休思旧戍薇”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时局的变化和对往昔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淡然。“别后毋厪问名氏,杜门终老但知非”则表达了对名利的超然态度,显示出对世俗的淡漠,渴望安静的隐居生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甫能锄月种梅归”:刚刚能够在月光下耕作,种梅而归,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
    2. “竹外欣闻客扣扉”:在竹林之外,听到朋友来访的声音,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3. “天近城南宁去缓”:天空靠近城南,出行的速度变得缓慢,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4. “人闲水北肯来稀”:水北的悠闲生活,来访的人少,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5. “风云迅步新班笋”:风云来得急促,如同新出的竹笋,象征着时局的变化。
    6. “雨雪休思旧戍薇”:在雨雪天气中,不再思念旧时的事物,表现出对过去的释然。
    7. “别后毋厪问名氏”:分别后不必再询问名字,表现出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8. “杜门终老但知非”:闭门隐居直到老去,只愿不知世事的纷扰。
  • 修辞手法

    1. 对仗:如“甫能锄月”和“竹外欣闻”,形成对称的美感。
    2. 意象:通过“月”、“竹”、“风云”等意象传达出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体现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 :象征着宁静和恬淡的生活。
  • :代表自然和高洁,暗示诗人的品格。
  • 风云:象征时局的变化,表现出对社会变迁的无奈。
  • 雨雪:象征着往昔的回忆和对旧事的释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甫能锄月”是什么意思? A. 刚能在月光下耕作
    B. 去月球耕作
    C. 在白天耕作
    D. 能在月光下种树

  2. “杜门终老但知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A. 渴望名利
    B. 渴望安静隐居
    C. 渴望出名
    D. 渴望社交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李曾伯的《丙午冬徐衍道见访於可斋》都表现了隐逸情怀,前者通过秋天的景象展现宁静,后者则通过冬季的场景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