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复晴》
时间: 2025-01-01 14:26: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雨复晴
李曾伯 〔宋代〕
雨欲今朝忽又晴,
客涂忧纬为关情。
木多未叶春几槁,
桃已皆花水未生。
宿麦既辜秋陇种,
新秧正候早田耕。
蛰龙何处深渊睡,
乞取霆声为唤惊。
白话文翻译:
今晨的雨刚要停,又忽然放晴。
客旅在路上,忧愁如同织就的情感。
树木仍然没有长出新叶,春天似乎已显得凋零,
而桃花却已绽放,水流却还未复苏。
宿麦已经辜负了秋天的播种,
新的秧苗正等待着早春的耕作。
蛰伏的龙在何处深渊沉睡?
我想要雷声来唤醒它。
注释:
- 今朝:今天早上。
- 涂:指路途,旅途。
- 忧纬:忧愁像是编织的纬线,形象地表示思念或牵挂。
- 槁:枯萎,形容树木未长新叶。
- 宿麦:指过冬的麦子。
- 辜:辜负,未能实现。
- 蛰龙:冬眠的龙,象征沉睡或隐匿的力量。
典故解析:
- 蛰龙:在古代文化中,龙是一种力量和尊贵的象征,而“蛰”则意味着隐秘、潜藏,暗示春天的到来应当唤醒潜藏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作常蕴含哲理,关注自然与人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夜雨复晴》写于一个春天的早晨,诗人目睹了天气的变化,寓意着生命的无常与希望的回归。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与人生变化的感悟。
诗歌鉴赏:
《夜雨复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循环,展现了诗人在自然变幻中对人生的哲思。开头的“雨欲今朝忽又晴”,不仅是对天气的描写,更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波折和转机。诗人通过“客涂忧纬”表达了旅途中的思绪,显示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接下来的“木多未叶春几槁,桃已皆花水未生”展示了春天的矛盾:虽然桃花盛开,但其他植物却显得无生气,暗示了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未竟之事。随之而来的“宿麦既辜秋陇种,新秧正候早田耕”则进一步反映了农事的紧迫感,象征着对未来的期盼与努力。
最后的“蛰龙何处深渊睡,乞取霆声为唤惊”则是一种对潜在力量的呼唤,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活力的期盼。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雨欲今朝忽又晴:描绘天气变化,象征生活的无常。
- 客涂忧纬为关情:旅途中的忧愁,表现思乡情怀。
- 木多未叶春几槁:春天来临,但树木却未发新芽,暗示生命的迟缓。
- 桃已皆花水未生:桃花盛开但缺乏雨水,反映自然的矛盾。
- 宿麦既辜秋陇种:种植的麦子未能收获,象征努力未果。
- 新秧正候早田耕:新秧需要及时耕作,体现对未来的期待。
- 蛰龙何处深渊睡:隐喻潜在力量的沉睡,渴望唤醒。
- 乞取霆声为唤惊:希望雷声能唤醒沉睡的力量,象征对变化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宿麦”与“新秧”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元素赋予情感,如“蛰龙”沉睡,表现对生命的敬畏。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及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出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无常,同时也反映出人对未来的期待和努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象征生命的滋润与变化。
- 桃花:代表美好与希望。
- 蛰龙:隐喻潜在的力量与生命的觉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蛰龙”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压力
B. 潜在的力量
C. 自然的美 -
“雨欲今朝忽又晴”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落
B. 希望与转机
C. 忧伤 -
“宿麦既辜秋陇种”中的“宿麦”指的是什么? A. 新种的麦子
B. 过冬的麦子
C. 已收获的麦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夜雨复晴》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李曾伯更侧重于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考,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体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