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士友傅勉之喜雨韵》
时间: 2025-01-17 09:27: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士友傅勉之喜雨韵》 作者:李曾伯
老生本不学军旅,来护荆州国门户。
惭无善政格休徵,未能雨十与风五。
今年甫幸登麦喜,入夏又以槁苗苦。
骄阳杲杲地欲赤,身原为骍措无所。
瓣香惟有老天告,难以中心共人语。
当知岁计国计关,但区区饱吾楚。
我持皇穹不绝物,宁忍赤子失其乳。
弥旬果尔三沛泽,靡间西郊与南亩。
灌园遂省桔槔力,行道奚忧豆箪呼。
农皆眉间有色喜,士亦胸中以奇吐。
炎埃万里一洗空,手扇为之却纨羽。
我原天地朝野和,常若渊泉以时溥。
多谢丰隆屏翳已奏功,毋使吾民复咨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作者表示自己本不想学习军事,而是来保护荆州的国门。感到惭愧的是,我并没有施行什么好的政策,也未能带来充足的雨水。今年好不容易迎来了丰收的麦子,刚入夏又遭遇干旱。烈日炎炎,土地似乎要被烤焦,而我本身也是无能为力。只有老天爷才知道我的心情,无法与他人分享。当知道国家的年成与国运息息相关,我只希望能让楚地的人们吃饱。我虽然手握皇天的权柄,却不忍心让赤子失去乳汁。经过十天的雨水,西郊和南亩都得到了滋润。浇灌的园田省去了很多劳力,走在路上也不再担忧豆箪呼叫。农民们眉宇间都显出喜悦,士人也在心中感慨不已。炎热的尘土在这一场雨中一扫而空,我扇动着扇子,犹如轻纱飘动。我愿意让天地间的朝野和谐,像深渊的泉水一样不断流淌。多么感谢丰隆的庇佑,让这场雨水带来了丰收,希望我们人民不再乞求雨水。
注释:
- 老生:指作者自己,谦称。
- 荆州:古代的一个地名,现今的湖北省。
- 善政:良好的政治措施。
- 十与风五:指雨水稀少,十与风五都是不够的量词。
- 骄阳杲杲:形容猛烈的阳光。
- 瓣香:指花香,常用来比喻自然的美好。
- 赤子:比喻儿女,强调情感。
- 豆箪:盛豆的器皿,象征着农作物的丰收。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字汝光,号德彰,宋代诗人,以其高洁的品德和卓越的诗才著称,作品多以咏物抒怀、描绘田园为主。
-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农耕社会,农民的生计与天气息息相关,诗人用自己的身份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丰收与雨水的迫切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喜雨”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雨水的感激之情,反映了农民的喜悦与士人的感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如“骄阳杲杲”、“弥旬果尔三沛泽”等,展现了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诗人通过对比干旱与丰收,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揭示了政治与民生之间的关系。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个人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无奈与责任感,体现了士人的担当与理想。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希望与温暖的氛围,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生本不学军旅:诗人自谦不欲学军事,而选择保护国家。
- 惭无善政格休徵:对自己未能施行好政策感到羞愧。
- 未能雨十与风五:雨水稀少,未能满足农田的需要。
- 今年甫幸登麦喜:今年好不容易有了丰收的麦子。
- 入夏又以槁苗苦:一进入夏天又遭遇干旱,禾苗枯萎。
- 骄阳杲杲地欲赤:烈日炎炎,土地似乎要被烤焦。
- 瓣香惟有老天告:只有上天知道我的心情。
- 当知岁计国计关:农作物的丰收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 我持皇穹不绝物:我虽有权柄,也希望能让百姓得到滋养。
- 弥旬果尔三沛泽:经过十天的雨水,土地得到了滋润。
- 农皆眉间有色喜:农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 士亦胸中以奇吐:士人心中也充满对丰收的感慨。
- 炎埃万里一洗空:尘土因雨水而消散,空气清新。
- 多谢丰隆屏翳已奏功:感谢上天的恩赐,雨水带来丰收。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情感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使情感更为真切。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民生的紧密联系,表达了对国家与人民的深切关怀,传达了对丰收与良好政治的期盼。
意象分析:
- 雨水:象征着希望与生命,是农民丰收的关键。
- 烈日:暗示困境与挑战,表现自然与人之间的矛盾。
- 农民的喜悦: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用哪个字来形容阳光的猛烈?
- A. 暴
- B. 骄
- C. 烈
-
诗中提到,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什么?
- A. 忧愁
- B. 喜悦
- C. 疲惫
-
诗人对国家的期望是什么?
- A. 只关注个人利益
- B. 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安乐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的关切,但更多地关注于战乱带来的痛苦。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