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时间: 2025-01-17 09:28:08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作者: 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白话文翻译:

竹子在水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荡漾着春天的绿影。
露珠在竹林的小径上滋生,苔藓的颜色轻轻拂过霜冻的根部。
竹子可以织成承载香汗的器具,也可以裁剪成钓鱼的工具。
三梁曾经被利用过,一节竹子敬奉给王孙。

注释:

字词注释:

  • 入水:指竹子在水中摇曳或生长。
  • 文光动:形容竹子的影子在水中轻轻晃动,仿佛有光彩流动。
  • 抽空:抽出空间,指竹子轻盈的姿态。
  • 露华:清晨的露水,华美而清新。
  • 苔色:苔藓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深绿色。
  • 拂霜根:轻轻掠过被霜打过的根部。
  • 织可承香汗:形容用竹子编织的物品可以承载汗水的香气。
  • 裁堪钓锦鳞:指用竹子裁剪成可以用来钓鱼的工具。
  • 三梁:古代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常用竹子制作。
  • 王孙:古代对王公贵族之子或后代的称呼。

典故解析:

  • 诗中的“王孙”可能暗指当时社会中的贵族阶层,表现出对王孙的尊重。
  • “三梁曾入用”可能指的是竹子在古代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感情著称。他的诗风多用奇特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往往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李贺创作此诗时,正处于唐代中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通过对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感悟。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李贺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诗歌鉴赏:

《竹》是李贺的一首颇具艺术魅力的诗作,以竹子为主题,表现了竹子的生机与美丽。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竹子在春天的生机勃勃,尤其是在水边的摇曳生姿,传递出一种清新而灵动的气息。诗中描绘的“露华生笋径”,不仅描写了晨露的清新,更隐喻了竹子在自然中的生命力。

李贺通过对竹子形态的细致观察,赋予了竹子多重的象征意义。竹子不仅是生活中实用的材料,亦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诗中“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句,既展现了竹子的实用价值,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珍视。

此外,诗末提到的“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结合,反映了诗人在对竹子赞美的同时,亦表达了对贵族生活的思考。整首诗以竹为线索,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让人感受到李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入水文光动: 描绘竹子在水面上投射出的光影,生动形象。
  2. 抽空绿影春: 竹影轻盈,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3. 露华生笋径: 露水滋润着竹林的小径,隐喻竹子的生长。
  4. 苔色拂霜根: 苔藓轻拂竹根,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5. 织可承香汗: 竹子可以编织成承载香气的器具,体现实用性。
  6. 裁堪钓锦鳞: 竹子可制成钓鱼器具,反映生活的情趣。
  7. 三梁曾入用: 竹子曾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展现其重要性。
  8. 一节奉王孙: 竹子的一节作为贡品,表现出对贵族的敬意。

修辞手法:

  • 比喻: “文光”比喻竹影的灵动。
  • 拟人: “苔色拂霜根”赋予苔藓以动作,增强生动性。
  • 对仗: 句式工整,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李贺以竹子的坚韧和高洁,寄托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坚韧、高洁、生命力。
  • : 生命的源泉,象征流动与生机。
  • 露华: 清晨的露水,象征清新与希望。
  • 苔色: 代表自然的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贺的《竹》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竹子的生长
    B. 竹子的实用性
    C. 竹子与自然的关系
    D. 以上都是

  2. 诗中提到的“王孙”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贵族后代
    C. 竹子的主人
    D. 诗人的弟弟

  3. 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D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里馆》 by 王维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以竹子为主题,通过描绘竹林的幽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与李贺的《竹》相比,王维更侧重于内心的修养与隐逸生活的理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李贺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