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1-06 12:16:37

纱帽篮舆青织盖,儿孙从我嬉游。

绿池红径雨初收。

秾桃偏会笑,细柳几曾愁。

随分盘筵供笑语,花间社酒新篘。

踏歌起舞醉方休。

陶潜能啸傲,贺老最风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作者: 朱敦儒 〔宋代〕

纱帽篮舆青织盖,儿孙从我嬉游。
绿池红径雨初收。
秾桃偏会笑,细柳几曾愁。

随分盘筵供笑语,花间社酒新篘。
踏歌起舞醉方休。
陶潜能啸傲,贺老最风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悠闲的生活场景:他戴着纱帽,乘坐着青色的车子,儿孙们在身边嬉戏游玩。雨后,绿池和红色的道路显得格外清新。盛开的桃花仿佛在微笑,而细细的柳枝似乎从未愁苦。
宴席上,欢声笑语不断,花间的社交饮酒也格外新鲜。大家在欢歌起舞中尽情享受,陶渊明的洒脱和贺知章的风雅都在此刻得以体现。

注释:

  • 纱帽:一种轻薄的帽子,常用于夏日。
  • 篮舆:古代的轿子,通常是由人抬着,形状像篮子。
  • 秾桃:盛开的桃花,形容其娇艳。
  • 细柳:柔软的柳树,常用来象征轻柔和愁苦。
  • 陶潜:指陶渊明,著名的隐士诗人,以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作品著称。
  • 贺老:指贺知章,唐代诗人,以其风流倜傥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敦儒,字子熙,号阮亭,南宋时期的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临江仙》是朱敦儒在闲暇之际所作,展现了他对家庭团聚、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诗人陶渊明和贺知章的敬仰,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词,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团聚的珍视。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和谐的生活图景,作者与儿孙在一起,享受着雨后清新的环境,展现出家庭的温馨与快乐。接着,诗人通过描写“秾桃偏会笑,细柳几曾愁”,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愉悦与轻松,桃花的微笑与柳树的柔情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宴席上,诗人提到“随分盘筵供笑语”,表明他乐于分享与朋友的欢聚时光,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最后,诗人以陶渊明和贺知章的形象作为结尾,表达了对这两位隐士的敬仰,体现出他对自由洒脱生活的追求。整首词流畅自然,语言生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纱帽篮舆青织盖:描述诗人悠闲的装扮与出行方式,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2. 儿孙从我嬉游:表现了家庭和睦、生活欢乐的场景,突出亲情的温暖。
  3. 绿池红径雨初收:描绘了一个雨后清新的自然景象,充满生机与活力。
  4. 秾桃偏会笑,细柳几曾愁:通过自然意象传达诗人的乐观情绪。
  5. 随分盘筵供笑语:宴席上欢声笑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6. 花间社酒新篘:强调生活的乐趣与新鲜感,表现出对饮酒作乐的享受。
  7. 踏歌起舞醉方休:展现了诗人畅快的生活态度,醉心于此时此刻。
  8. 陶潜能啸傲,贺老最风流:通过对陶渊明和贺知章的赞美,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秾桃偏会笑”,将桃花比喻为笑容,表现出自然的生动。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整个场景更具生机。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宁静的自然与和谐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纱帽: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
  • 篮舆:代表古代的优雅出行方式。
  • 秾桃:象征生机与快乐。
  • 细柳:寓意柔情与愁思。
  • :象征欢聚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篮舆”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帽子
    • B) 一种轿子
    • C) 一种饮料
    • D) 一种植物
  2. “秾桃偏会笑”中,桃花的“笑”代表什么?

    • A) 愁苦
    • B) 快乐
    • C) 生气
    • D) 惆怅
  3. 诗中提到的陶渊明以什么著称?

    • A) 风流倜傥
    • B) 诗歌才华
    • C) 隐逸生活
    • D) 家庭幸福

答案:

  1. B) 一种轿子
  2. B) 快乐
  3. C) 隐逸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名篇,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与《临江仙》有相似的主题。
  • 《江南春》:杜甫的作品,表现了春天的美景,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比较朱敦儒的《临江仙》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但朱敦儒更侧重家庭的温暖,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对离别的惆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朱敦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