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8 00:22:38

极目江湖水浸云。

不堪回首洛阳春。

天津帐饮凌云客,花市行歌绝代人。

穿绣陌,踏香尘。

满城沈醉管弦声。

如今远客休惆怅,饱向皇都见太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极目江湖水浸云。不堪回首洛阳春。
天津帐饮凌云客,花市行歌绝代人。
穿绣陌,踏香尘。满城沈醉管弦声。
如今远客休惆怅,饱向皇都见太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的意思是:登高望去,江湖的水和天空融为一体,仿佛被水浸泡了一样。回首往事,洛阳的春天让我无法忍受。天津的帐下,饮酒的高朋满座,花市中歌声如潮,绝色的佳人更是令人陶醉。走在绣制的小路上,踩着芬芳的尘土,满城的乐声让我陶醉不已。如今身在异乡的游子不必感到惆怅,已经可以回到皇都,见到繁荣的太平盛世。


注释:

  • 极目:远眺,放眼望去。
  • 江湖:指江河湖泊。
  • 不堪:无法忍受。
  • 回首:回忆往昔。
  • 洛阳春:指洛阳的春天,春光明媚。
  • 天津帐:天津的酒宴。
  • 凌云客:气度非凡的客人。
  • 花市:花卉市场。
  • 绝代人:绝色之人,指美丽的女子。
  • 穿绣陌:走在绣花的小路上。
  • 踏香尘:踩着芬芳的尘土。
  • 满城沈醉:满城的人都沉醉于音乐中。
  • 远客:远道而来的客人。
  • 休惆怅:不必感到惆怅。
  • 皇都:指京城,象征繁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敦儒(生卒年不详),宋代词人,曾任官职,有较高的文学造诣。他的诗词以清新俊逸著称,常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繁华盛世的向往与追忆,同时也表达了身处他乡的游子对故乡春景的思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优美的意象,呈现了一幅江湖春景与繁华花市的生动画面。诗的开头,作者极目远眺,水天相接,带有一种开阔的视野,仿佛让人心胸豁然。接着转向对洛阳春色的回忆,表露出一种淡淡的惆怅,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中提到的“天津帐饮凌云客”,展示了当时社交生活的繁华与热烈,突显出人们聚在一起饮酒作乐的场景,显示了友情与欢聚的美好。接下来的“花市行歌绝代人”,则将视线转向花市中的美丽女子,生动地刻画了她们的绝世风华,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在此展现无遗。

最后,诗人以“如今远客休惆怅”总结全篇,提醒自己和读者,不必因思乡之情而感到忧愁,应该珍惜眼前的繁华与太平。整首词在抒情中融入了哲理,既有对远方的眷恋,也有对现实的满足,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极目江湖水浸云:放眼望去,江湖的水与天空相接,形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2. 不堪回首洛阳春:回忆往昔的洛阳春天让人感到心痛与惆怅。
  3. 天津帐饮凌云客:在天津的酒宴上,饮酒作乐的人气氛热烈。
  4. 花市行歌绝代人:花市中,歌声缭绕,绝世的美人更是令人陶醉。
  5. 穿绣陌,踏香尘:走在绣制的小路上,踩着芳香的尘土,感受生活的美好。
  6. 满城沈醉管弦声:整座城市都沉醉在音乐与欢声笑语中。
  7. 如今远客休惆怅:如今身为远方的客人,不必再感到忧愁。
  8. 饱向皇都见太平:已经可以回到繁荣的京城,见证盛世的太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和云比作一体,彰显自然界的和谐美。
  • 对仗:如“穿绣陌,踏香尘”,工整且富有韵律感。
  • 排比:通过多个场景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身处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强调了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重要性。诗人在对比中展现了对繁华与太平的渴望,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江湖:象征着广阔与自由,代表自然的美景。
  2. 洛阳春:象征着美好与怀旧,代表了曾经的繁华。
  3. 天津帐:代表社交与热闹,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4. 花市:象征着美丽与欢愉,代表人们的乐趣与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绝代人”指的是:

    • A. 一位历史人物
    • B. 美丽的女子
    • C. 诗人自己
  2. “如今远客休惆怅”是指:

    • A. 不必感到忧愁
    • B. 应该感到开心
    • C. 需要回家
  3. 诗中提到的“花市”象征着:

    • A. 战争
    • B. 美好与欢愉
    • C. 孤独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贺铸的《天净沙·秋思》

诗词对比

  • 朱敦儒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朱敦儒更多地描绘了外部的繁华与社交生活,而李清照则侧重于内心的细腻情感与对过去的怀念。

参考资料:

  1. 《宋词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总集》
  3. 《朱敦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