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轩冕傥来物,岂足羁圣贤。
素王万世功,杏坛诲三千。
平世膺戎狄,事功止当年。
六经发蒙蔀,今古日在天。
白话文翻译:
如果轩冕和权势来临,又怎能拘束圣贤之士呢?
素王(即周文王)所建立的伟大功业,教导了三千弟子。
在平定世乱时,抵御敌人所取得的功劳,终究只是当年的成就。
《六经》所传授的智慧,古今的真理都在于天之高远。
注释:
- 轩冕:指帝王的权势和地位。
- 羁:拘束、束缚。
- 素王:通常指周文王,因其德行和治国之道受到后世尊崇。
- 杏坛:古代指讲学的地方,借指教育和传播知识。
- 平世:指平定动乱、维护安定的时代。
- 戎狄:古代指外族或敌人。
- 六经: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乐经》,是儒家经典教材。
典故解析:
- 素王万世功:周文王因其贤明治国而被后世尊敬,代表了理想的统治者形象。
- 杏坛诲三千:指孔子在杏坛教诲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咏物抒怀为主,情感真挚,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写作此诗时,可能正值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时,诗人以此寄托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抒发对教育和贤人治国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赞美,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诗中提及的“轩冕”和“圣贤”,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权力的滥用与贤者的困境。开头便以“轩冕傥来物”引入,直接质疑权势对思想的束缚,极具力量感。接着提及素王的丰功伟绩,以及孔子的教育成就,强调教育在传承智慧、引导人心方面的重要性。最后,诗人通过提到“六经”,进一步深化了对古今智慧的追求,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渴望。
整首诗意境深远,字句铿锵,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政治与教育的深刻思考,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希冀,令人深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轩冕傥来物:若权势降临,是否能限制贤者的自由?
- 岂足羁圣贤:岂能束缚那些德才兼备之士?
- 素王万世功:周文王的功绩被后代所铭记。
- 杏坛诲三千:孔子教导了三千弟子,传授智慧。
- 平世膺戎狄:在安定的社会中,抵御外敌的功劳。
- 事功止当年:这类功绩终究只属于那一时期。
- 六经发蒙蔀:六经传授的智慧,启发后人。
- 今古日在天:古今的真理犹如天高地远。
修辞手法:
- 对比:权力与贤者、历史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 排比:多次使用并列结构,增强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出对理想政治和教育的向往,批判权力的压制,强调圣贤的重要性与智慧的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轩冕:象征权力与地位。
- 圣贤:象征智慧与道德。
- 杏坛:象征教育与知识的传播。
- 六经:象征传统文化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素王”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孔子
B) 周文王
C) 司马迁 -
“轩冕傥来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权力的渴望
B) 对权力的质疑与批判
C) 对权力的赞美 -
“杏坛诲三千”中“三千”指的是? A) 三千学生
B) 三千年历史
C) 三千个国家
答案:
- B) 周文王
- B) 对权力的质疑与批判
- A) 三千学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姚勉的作品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前者关注教育与理想,后者则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忧虑,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姚勉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