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朝》

时间: 2025-01-04 07:18:13

不踏金堤新筑沙,却寻寂寞紫云家。

一春弦管花间鸟,半夜笙歌水底蛙。

荣悴安时犹竹柏,行藏有待岂匏瓜。

独醒正渴杯中物,薄薄茅柴亦胜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踏金堤新筑沙,却寻寂寞紫云家。
一春弦管花间鸟,半夜笙歌水底蛙。
荣悴安时犹竹柏,行藏有待岂匏瓜。
独醒正渴杯中物,薄薄茅柴亦胜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繁华的淡泊。诗的开头,作者没有踏上新筑的金堤,而是寻找那寂静的紫云居所。春天的乐声在花间鸟鸣中回荡,而半夜的笙歌则伴随着水底青蛙的叫声。荣华与衰败在安定的时光中如竹柏般坚韧,行踪与藏身又岂能如同匏瓜那样随意?独自清醒,正渴望杯中的饮品,薄薄的茅草柴火也胜过了茶的芬芳。

注释

  • 金堤:指华丽的堤岸,象征繁华的生活。
  • 紫云家:指宁静的隐居之所,可能是诗人理想的生活状态。
  • 弦管:乐器的总称,代表音乐。
  • 笙歌:笙和歌声,突出夜间的音乐氛围。
  • 竹柏:竹子和柏树,象征坚韧和长久。
  • 匏瓜:指匏瓜,常用于比喻轻浮和不实之物。
  • 薄薄茅柴:指简单的柴火,象征朴素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铨,字仲明,号紫云,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个人情感,追求心灵的宁静。

创作背景

《辞朝》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繁华的追求逐渐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反思。诗中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外界喧嚣的厌倦,折射出当时士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辞朝》是一首典型的隐逸诗,作者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细腻的情感抒发,表达了对宁静和简朴生活的向往。开篇的“不踏金堤新筑沙”便点明了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拒绝,转而寻求“寂寞紫云家”的幽静。诗人用“春弦管花间鸟”和“半夜笙歌水底蛙”来描绘春日的乐趣和夜晚的宁静,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感。

接下来的“荣悴安时犹竹柏”用竹柏比喻人生的坚韧与持久,表达了对荣华富贵的淡然态度。而“行藏有待岂匏瓜”的句子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选择的重要性,行藏之间不能随意。这种哲理的思考让整首诗增添了一层深意。

最后,作者以“独醒正渴杯中物”结束,再次强调了他对简朴生活的珍视。即使是薄薄的茅柴,也胜过了奢华的茶水,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内心渴求的深刻体悟,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踏金堤新筑沙:拒绝繁华的生活,选择更为简单的生活方式。
  2. 却寻寂寞紫云家:向往宁静的隐居生活。
  3. 一春弦管花间鸟:春天的乐声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4. 半夜笙歌水底蛙:夜晚的音乐与自然的声响交织。
  5. 荣悴安时犹竹柏:在安定的时光中,荣华和衰败都是暂时的。
  6. 行藏有待岂匏瓜:人生的选择应当谨慎,不可随意。
  7. 独醒正渴杯中物:独自清醒,渴望内心真实的东西。
  8. 薄薄茅柴亦胜茶:即使是最简单的生活,也胜过世俗的繁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柏”比作坚韧的品格,象征着持久与坚韧。
  • 对仗:如“荣悴安时”与“行藏有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 象征:茅柴象征着简朴和真实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泊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与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堤:象征繁华、奢侈的生活。
  • 紫云家:宁静、隐逸的理想家园。
  • 弦管、笙歌:音乐,代表生活的乐趣与情感。
  • 竹柏:坚韧、持久的象征。
  • 茅柴:简朴、真实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金堤”象征着什么?

    • A. 贫穷
    • B. 繁华
    • C. 隐逸
    • D. 乡村
    • 答案:B
  2. “薄薄茅柴亦胜茶”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对奢华生活的向往
    • B. 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 C. 对世俗的厌倦
    • D. 对财富的追求
    •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紫云家”代表什么?

    • A. 繁华的城市
    • B. 宁静的隐居生活
    • C. 追求名利
    • D. 乡村的田园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
  2. 王维的《山居秋暝》
  3.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相较于胡铨的《辞朝》,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的作品更为直接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追求。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主题相似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