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学士知郢州》

时间: 2025-01-01 17:38:42

汉郎清晓赤墀趋,楚老西来望隼旟。

侍史护衣薰蕙草,辘轳要◇从骊驹。

阳春绕雪歌低扇,油幕连云水泛渠。

千里修门对涔浦,好寻遗玦吊三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张学士知郢州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汉郎清晓赤墀趋,
楚老西来望隼旟。
侍史护衣薰蕙草,
辘轳要从骊驹。
阳春绕雪歌低扇,
油幕连云水泛渠。
千里修门对涔浦,
好寻遗玦吊三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张学士即将赴郢州的送别之情。汉代的年轻士子在清晨时分走向赤色的石台,楚国的老人从西方遥望着高飞的旗帜。侍从为他披上衣服,衣袍上飘散着蕙草的香气,辘轳声响起,骊驹也将启程。阳春时节,歌声在雪白的扇子旁轻声吟唱,油幕如云,水面上泛起涟漪。千里之外的修门与涔浦相对,正好可以寻访遗留的玉玦,吊念三闾大夫。

注释:

  • 汉郎:指年轻的士子,汉代的年轻人。
  • 清晓:清晨的光明。
  • 赤墀:红色的台阶或石台。
  • 楚老:指楚国的老人,可能象征着某种智慧或历史的见证。
  • 隼旟:高飞的旗帜,象征着出征的士气。
  • 侍史:侍从,负责跟随和照顾的官员。
  • 薰蕙草:蕙草的香气,常用以形容衣服的芳香。
  • 辘轳:车辕的声音,象征着出行。
  • 骊驹:优良的马匹,象征着富贵和地位。
  • 阳春:春天,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涔浦:涔水的岸边,可能指某个地名。
  • 遗玦:遗留的玉玦,传说中的古物,象征着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散文见长,且在诗词方面也有较高造诣。他的作品常体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张学士即将赴郢州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与祝福之情。郢州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地方,张学士的任职也预示着他将开启新的政治生涯。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展现了春日的美好与友谊的真挚。

诗歌鉴赏:

《送张学士知郢州》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深情厚谊。诗中借助春天的美景,描绘了送别时的喜悦与不舍。开头两句写汉郎和楚老,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这次离别的仪式感,侍史的护衣、马车的辘轳声,都是出发前的准备,渗透着对友人的关切与期望。

后四句则转向对未来的展望,阳春的歌声与涔浦的景象交织,似乎在指引着张学士未来的旅程。诗的最后提到的“好寻遗玦吊三闾”,更是将思念与怀古结合,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友人的祝福。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体现了欧阳修散文与诗歌兼具的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汉郎清晓赤墀趋:清晨的汉代年轻士子走向红色的台阶,表现出他即将出发的情景。
  2. 楚老西来望隼旟:楚国的老人从西方望着高飞的旗帜,象征着对即将出征的士子的祝福。
  3. 侍史护衣薰蕙草:侍从为他披上衣服,散发着蕙草的香气,表现出出行的仪式感。
  4. 辘轳要从骊驹:车辕的声音响起,骊驹将启程,象征着新的旅程开始。
  5. 阳春绕雪歌低扇:春天的歌声轻声吟唱,描绘出春日的美好。
  6. 油幕连云水泛渠:水面上波光粼粼,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7. 千里修门对涔浦:遥远的修门与涔浦相对,象征着距离与思念。
  8. 好寻遗玦吊三闾:希望能寻访遗留的玉玦,吊念三闾大夫的历史,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例如“汉郎”“楚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阳春绕雪歌”,将春天与歌声结合,表现出春日的生机。
  • 拟人:将春天的歌声描写得如同人一般,增强了意境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旅程的美好期盼,展现了作者对友谊的深厚感情和对历史的尊重,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郎:象征年轻与希望。
  • 楚老:象征智慧与历史的传承。
  • 骊驹:象征尊贵与力量。
  • 阳春:象征生机与希望。
  • 遗玦:象征怀念与历史的连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汉郎”指的是哪一类人?

    • A. 年轻士子
    • B. 老年人
    • C. 农夫
    • D. 商人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涔浦”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侍史护衣薰蕙草”表现了出行的仪式感。 (对/错)

答案:

  1. A
  2. 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与《送张学士知郢州》均是送别题材,但李白的作品更强调个人的豪情与壮志,而欧阳修的作品则更注重对友谊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的追思。

参考资料:

  • 《欧阳修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宋八大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