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鲁推官惠甘蔗戏谢》

时间: 2025-01-19 21:41:15

满节甘滋渗齿寒,醍醐谁与酿琅玕。

不知佳境何时入,试似前人取倒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师鲁推官惠甘蔗戏谢 文同 〔宋代〕 满节甘滋渗齿寒,醍醐谁与酿琅玕。不知佳境何时入,试似前人取倒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甘蔗的甜美和清凉,以及诗人对这种美味的欣赏。诗中提到甘蔗的甘甜滋味渗透到牙齿,带来一种寒意,仿佛是醍醐灌顶般的清爽。诗人好奇这种美妙的滋味何时能再次体验,于是模仿前人的做法,尝试倒着吃甘蔗,希望能找到新的美味。

注释:

  • 满节甘滋:指甘蔗的每一节都充满了甜美的汁液。
  • 渗齿寒:形容甘蔗的甜味和清凉感渗透到牙齿,带来一种寒意。
  • 醍醐:佛教用语,指最高的智慧或最纯净的甘露,这里比喻甘蔗的甜美。
  • 琅玕:美玉,这里比喻甘蔗的质地坚硬而美丽。
  • 倒餐:倒着吃,这里指尝试一种新的吃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他的诗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是他在品尝甘蔗时,以戏谑的口吻表达对甘蔗美味的欣赏和对新体验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文同品尝到友人赠送的甘蔗后所作,诗中充满了对甘蔗美味的赞美和对新奇体验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甘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味的欣赏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诗中“满节甘滋渗齿寒”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甘蔗的甜美和清凉,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而“醍醐谁与酿琅玕”则运用比喻,将甘蔗的甜美比作醍醐,质地比作美玉,形象生动。最后两句“不知佳境何时入,试似前人取倒餐”,表达了诗人对新奇体验的向往,以及对生活中美好时刻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满节甘滋渗齿寒”,通过“满节甘滋”和“渗齿寒”两个意象,描绘了甘蔗的甜美和清凉。
  • 第二句“醍醐谁与酿琅玕”,用“醍醐”和“琅玕”两个比喻,进一步强化了甘蔗的美味和质地。
  • 第三句“不知佳境何时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妙滋味的期待。
  • 第四句“试似前人取倒餐”,展示了诗人对新奇体验的尝试和探索。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醍醐”和“琅玕”来比喻甘蔗的甜美和质地。
  • 拟人:通过“渗齿寒”的描述,赋予甘蔗以人的感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味的欣赏和对生活乐趣的追求。诗人通过对甘蔗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中美好时刻的期待和对新奇体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甘滋、渗齿寒、醍醐、琅玕。
  • 详细解释:甘滋代表甘蔗的甜美,渗齿寒形容甘蔗的清凉感,醍醐比喻甘蔗的甜美如最高智慧,琅玕比喻甘蔗的质地如美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醍醐”比喻的是什么? A. 甘蔗的甜美 B. 甘蔗的质地 C. 甘蔗的颜色 D. 甘蔗的形状
  2. 诗中“倒餐”指的是什么? A. 倒着吃甘蔗 B. 倒着喝甘蔗汁 C. 倒着种甘蔗 D. 倒着卖甘蔗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美味的欣赏 B. 对生活乐趣的追求 C. 对新奇体验的向往 D. 以上都是

答案: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食荔枝》:通过描绘荔枝的美味,表达了对自然美味的欣赏。
  • 杨万里的《小池》:通过对小池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诗词对比:

  • 文同的《师鲁推官惠甘蔗戏谢》与苏轼的《食荔枝》:两者都通过对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味的欣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苏轼诗选》:收录了苏轼的诗作,可以与文同的诗作进行对比阅读。